•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绿色植保理念的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高娅芳
  
科学与财富
2023年35期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检验检测所 云南 楚雄 675100

摘 要:农作物种植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则是保障农产品品质安全以及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特别是传统的农药治理病虫害的方法与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绿色的食品标准相悖。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的种植理念和防治策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绿色植保;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绿色植保理念以遵循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为基础,采取一系列植物保护措施,为农作物提供绿色健康地生长条件,保证农作物的无公害、无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一、基于绿色植保理念下的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

(一)土壤管理

在绿色环保理念下的无公害农作物种植中,土壤质量是决定农作物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受污染土地的治理工作,政府相关部门要推广生活垃圾无害处理方式,在处理日常生活垃圾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在户外进行焚烧,采用垃圾分类回收和统一处理的方式,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1]。无公害农作物生产基地要选在城郊地区,与居民生活区和工业区保持一定距离。政府要对无公害种植基地附近的工厂采取集中的环境整治措施,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必须严格控制,禁止工厂将工业废水排放到外部河流中,禁止在城郊空地堆积工业废弃物。对于未按照规定排放工业废水或堆积工业废物的工厂,有必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实施罚款或追求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已经被污染的土壤,相关机构要进行取样分析,评估土壤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物组成,生成详细的研究报告,根据报告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恢复计划。地方农业部门以及技术推广部门要定期深入基层农村,向农村居民普及无公害农作物的种植知识,使他们能够自觉维护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基地附近的环境。

(二)水肥管理

农作物的生产种植离不开水和肥料,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合理地使用肥料也能显著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尽管农业科技正在不断创新,但农作物的种植品质和效益仍然高度依赖水肥。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肥管理对于提高农作物种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的当前环境下,加强无公害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水肥管理研究至关重要。

当前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中的水肥管理有多种技术策略和手段供人们选择,常用的有集约化管理和一体化管理方式[2]。从实践成果来看,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作物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且还能够达到增产提质的目的。以集约化管理为例,科学地控制水资源,精确计算单位面积内的灌溉和施肥量与频率,使用滴灌法等节水灌溉技术降低水资源消耗量,在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的同时,达成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标。此外也可采取在播种的同时预埋肥料的方式,在后续的田间管理中,可实现水肥的同步管理。以双柏县为例,当地建成以微喷、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建成水肥、药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基地面积1.76万亩;建成设施大棚0.74万亩,为农作物的无公害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现了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

(三)种苗培育

高品质的种苗是无公害农作物种植的基本条件之一,在种植风险抵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无公害农作物的生产种植中,种植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品种培育工作,以优胜劣汰为原则,淘汰品质不佳或环境适应能力差的种苗,规避农作物减产风险,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在种植开始之前,种植人员在选种后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在温室条件下进行催芽处理。随后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根据种植土壤的条件和种子的生长特性制定播种和育种策略,这样可以提高农作物对病虫的抵抗能力。农作物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不同,种植人员要及时供应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肥料,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控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种植人员可以考虑打造小型的生态循环系统,比如在稻田内养殖虾苗和稻田养鱼虾,利用它们的生活习性来应对病虫害。

二、无公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无公害农作物种植中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依靠工具或其他物理手段来抵御病虫害。例如使用防虫网切断害虫进入种植区的路径,减少害虫的数量和种群数量,或者使用果袋或银灰膜等工具隔离害虫和农作物,避免害虫与农作物直接接触[3]。农作物病虫害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部分病虫害更倾向于在夜晚活动。因此,种植人员可以将黑光灯放置在田间,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集中灭杀,这样的方法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二)生物防治

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病虫害防治中,首要原则是确保不会对环境带来任何负面影响,而生物防治技术可满足这一要求。使用生物防治技术需要种植人员掌握当地常见的病虫害信息以及对应的天敌,在田间引进一定数量的天敌,利用生物食物链关系达到无公害防治目标。在释放天敌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天敌繁殖速度,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对生物防治的效果发挥带来负面影响。

(三)农业信息系统防治方法

在病虫害防治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肆虐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相关的种植人员应该将焦点集中在病虫害的预防上,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整合先进的农业信息系统,提供关键的病虫害预防信息,确保各种防治措施更为有效[4]。例如,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病虫害的发生模式,建立全面的防治预警系统,将当地的种植数据转化为电子地图,这样可以更直观地掌握病虫害的规模以及空间分布情况,从而采取最有效的防治策略。

结束语:基于绿色植保理念下,各地区要根据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类型以及地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方案,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同时也要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农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保障农产品的无污染和无公害。

参考文献:

[1]杨迎春. 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分析[J]. 南方农机, 2022, 53 (18): 91-93.

[2]张玉婷.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研究[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2, (05): 28-30.

[3]宋江龙.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 2022, 2 (08): 70-72.

[4]雍安乐.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栽培中的应用[J]. 新农业, 2022, (05): 8-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