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PSPL法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济南明府城片区为例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外延扩张逐渐被内涵提升所取代,单纯追求数量的观念也逐渐转变为注重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城市开始强调塑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和传承深厚的城市文化。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珍贵载体和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其更新改造工作开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街区中的公共空间作为塑造街区生活、促进人群交往的重要场所,一直是更新改造的核心研究对象。大多数的规划师由于侧重于从街区空间发展、历史风格等传统视角入手进行更新,使得历史街区内的公共空间忽视了实际使用者的需求和体验,造成了空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本文借鉴了扬·盖尔的PSPL调研法,以济南明府城片区为例,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审视明府城历史街区的价值与功能,力求探寻出与该街区公共空间相契合的优化策略。
2.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鼎盛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核心保护区域——明府城,更是济南城市历史遗存最集中、泉城特色最丰富、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区域,总面积为3.2平方公里。本文主要的研究区域是位于明府城内的两处历史文化街区,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后称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和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总用地面积约41.78公顷(图1)。这两处街区因蕴含的巨大更新价值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济南市政府也将明府城片区更新项目作为实现“中优”战略的重点项目,同时当前街区确实面临紧迫状况急需进行更新改造,例如,街区内存在建筑老化衰败、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公共空间缺乏等问题,不仅让民众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也无法实现街区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2.2研究方法
PSPL调研法,即“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是由扬·盖尔提出的一种深入探索城市公共生活质量的方法。它以公共空间为平台,以其中的居民及其活动为重点,细致地评估公共空间的质量以及人们在其中的互动体验。这一调研法的核心在于理解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真实需求与感受,探寻他们在此环境中的舒适与满意程度,从而揭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之道。PSPL调研法由三大核心部分构成:公共空间分析、公共生活分析以及优化策略的制定。在实际操作中,PSPL法主要运用地图标记、现场计数、实地考察与访谈这四种方法。
3明府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调研
3.1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3.1.1街区空间尺度分析
D/H比值是衡量空间感受的关键指标之一。本文主要选取街区内17条有典型性的一类与二类街巷作为调研路段。经过实地的调研可以看出两个历史街区的D/H值介于0.7-3之间,大多街巷的D/H值在1左右,少数街巷考虑到民居修建的原因以及商业需求的原因导致D/H值在1以下或2以上。从整体来看,两个街区的空间尺度适宜,能给人以舒适轻松的步行体验。
3.1.2街区公共空间界面分析
街区公共空间界面不仅是建筑物的外表皮,也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立面的设计,可以创造出宜人的公共空间,满足人们的交往、休闲和娱乐需求,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此外,许多街区的沿街立面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经过实地走访与深入调研,本文将对街区沿街界面从风貌、质量、功能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明府城历史街区的空间立面风貌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四种类型。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是明清传统风格的街巷,展现了街区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街区独特的文化印记。此外,现代混合类街巷多位于街区四周,它们在现代城市发展以及外围商业的辐射影响下,逐渐演变成为集现代民居、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空间。而现代民居则体现出了街区中仍有稳定且充满活力的居住氛围。至于中式新古典风格的街巷,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以新建的姿态与街区原有的风貌和谐相互融合。
再者,依据扬·盖尔团队中对沿街底层立面提出的5项评鉴标准,可以将街区底层立面类型分为五类:有活动的界面、友好的界面、一般的界面、毫无生趣的界面、毫无活力的界面。本文主要选取街区内17条具有典型性的一类街巷与二类街巷作为调研路段。从调研结果来看,街区内大多数街巷的底层立面效果不佳,水泥、红砖、白漆等装饰材料相互混杂,消极无趣以及缺乏细节设计的界面较多,受到岁月腐蚀的墙面以及裸漏的各种电线也给人以不好的体验感。但少数街巷,如芙蓉街、曲水亭街等街区界面效果较好,拍照打卡的游客行人络绎不绝。
最后,从街区界面功能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泉水、文化、商业三种类型。在商业层面,街区沿街的核心业态涵盖了美食餐饮、商业零售、酒店民宿和酒吧社交这四种主要类型,但这些业态同质化、低端化情况严重,大多数街巷以连锁餐饮和夜经济为主导,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在文化层面,街区内的文化要素相当丰富,包括名士、泉水、府学文化以及众多的省级、市级文保和非遗文化空间。但文化要素之间彼此分离,缺乏动态的联系和互动,且文化资源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将军庙街区的西城墙遗址为例,作为市级文保但长期沦为停车场,使得它们的文化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图2)。至于泉水层面,虽然拥有众多的泉水资源,但这些资源在街区内却显得分散,且泉渠处景观效果、体验感等较差,导致公众对泉水空间的感知并不强烈。而且许多泉水、泉渠处在私人饭店或民居中,不具备公共性,有些则出现了灭失或被掩埋的情况。
3.1.3公共空间质量
结合扬·盖尔等人提出的公共空间品质“12关键词”,从防护性、舒适性、愉悦性三个维度,得出共17个指标评价公共空间品质。首先将影响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品质的因子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个层级,逐步深入分层递进,其次寻找10位相关专家学者对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品质影响因素打分。在街巷空间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基础上运用yaahp软件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各项要素及指标的权重,之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实地考察201份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无效问卷16份),将各指标分值与权重相乘,得到各要素加权评分及总评分[1]。
由评价结果可知,百花洲街区的空间质量评分略高于将军庙历史街区。两个街区都有各自的优势,百花洲街区在泉水环境情况和空间可达性方面表现尤为出色,而将军庙街区则在D/H比值和机动车影响控制上得分较高。然而,两个街区也存在一些共同的不足之处。首先,无论是百花洲街区还是将军庙街区,室内公共空间的建设都显得相对滞后,民众对于宽敞、舒适且功能齐全的室内公共空间有着迫切的需求。其次,户外活动空间的质量和数量也是两个街区都需要关注和改进的方面,民众渴望有更多的空间进行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再者,两个街区在全天活动数量上均显不足,缺乏活力和热闹氛围,这种活动数量的缺乏不仅影响了街区的商业发展,也削弱了其作为社交和文化交流场所的功能。除此之外,将军庙街区要重视街区缺乏吸引点的问题,而百花洲街区也要重视游览人数时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总之,百花洲街区和将军庙街区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也要正视并弥补自身不足,以实现街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3.2公共生活分析
本研究选取明府城历史街区中的11处主要公共空间展开针对人群活动的调研(图3),主要调研对象涵盖了街区主要出入口、泉水公共空间、文化公共空间。为确保数据真实有效,选取的调研时间为春季周一到周日的9:00-21:00,以1h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内进行10min记录统计。
3.2.1人流量与年龄构成分析
根据人流量统计数据显示,在调研期间,明府城的两个街区共吸引了88149人次的游客,但将军庙街区的人流量(11093人次)明显低于百花洲街区(77056人次)。特别是在周末,两个街区的人流量差距更为显著。其中,人流数量排前两位的为芙蓉街南侧出入口F点和曲水亭街西南角I点,分别有18914和17601人次。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人流会以泉城路和大明湖为起点或终点,大多沿芙蓉街-东花墙子街-曲水亭街或西更道街-曲水亭街流动,而选择在将军庙街区内进行穿行的人流较少,使得人流在明府城街区内分布较不均衡。而全天人流数量排后两位是将军庙街区上的节点A点、E点全天人流量分别为1886和1574人次,仅占街区全天总流量的2%,虽然这两个节点都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对人群却并未显示出较高的吸引力,需要进行总结反思。
基于PSPL调研法中的现场计数法将年龄分为4组,分别是60岁以上(老)、31-59岁(中)、18-30岁(青)、0-17岁(少)。首先两个街区的人群类型都较为全面,年龄分布主要是以中青年为主,同时将军庙街区的中年群体明显高于百花洲街区,而百花洲街区的青年群体则高于将军庙街区,说明将军庙片区对于青年群体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3.2.2人群活动时间与行为活动分析
在将军庙街区,从早上十点开始人流呈上升的趋势,受到周末游客的涌入在13点会达到全天的高峰,之后开始下降,整体街区各时段人流量差距不大。在百花洲街区,早上十点同样人流开始上升,但在12点到15点之间会一直保持较高的人流量,17点过后人流骤降主要受到节点G文庙下午四点半闭馆的影响。两个街区的人群活动时间都受到了游客的影响,但相比之下,百花洲街区受游客的影响更大。因此,街区管理者需思考如何在稳定白天以及周末高人流的情况下,同时在夜晚、工作日能够吸引本地游客前来,以此实现人流的相对均衡分布。
在公共空间的行为活动方面。首先,同为街区出入口的E点和F点,虽然都承载着基本的穿行功能,但两者在活动类型上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位于百花洲街口的F点,除了作为通行的节点外,还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拍照打卡、休憩放松,此类群体能够占到40%;而将军庙街区的E点则还以停车活动为主,此类群体能够占比16%,较少有其他类型的行为活动发生,这也反映出了E点在出入口标识、环境布局以及停坐设施等方面亟需改善。其次,观察将军庙街区余下的4个节点,可以发现参与驻足参观、拍摄活动的人群占比较低。相比之下,百花洲街区的5个节点则吸引了更多的人群驻足,而且人们在此停留的时间也相对较长,这主要得益于百花洲街区节点设计与人群的互动性强,游客更有体验感。
3.3公共空间调研综合评析
通过此次PSPL法调研,对明府城历史街区的评析呈现出了多维度的视角,既在街区空间尺度、立面风貌、部分泉水空间等方面表现优异,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待改进的领域。首先是街区公共空间界面,目前多数街区沿街底层立面较为单调无趣,缺乏创新元素。此外,街区业态的低端化、同质化也导致了街区的公共空间界面效果较差。更关键的是,文化资源与泉水资源都呈现分散趋势,缺乏动态联系和足够的重视性。其次是在公共空间质量方面,现有室内与户外公共空间与民众需求不匹配,同时街区缺乏多样化的活动。最后是公共生活分析方面,人流量一周内差异较大,将军庙街区对青年人吸引力不够,整体体验感较差。
4.街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与建议
4.1利用泉水资源,打造特色空间
针对部分泉水资源不够重视的问题,应保护、恢复并改善泉水空间,全面梳理明府城街区的泉水资源,包括各类泉池、泉渠、泉巷等,明确管控目标,分类制定实施策略。首先,对于芙蓉泉、王府池子、双忠泉等公共空间泉,应在着重保护其泉眼、池壁及泉池水体空间的基础上,注重整治周边建筑、提升亲水界面、优化景观环境、增设景观小品以及加强宣传引导标识,以实现泉水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其次,对于像灰泉、水芝泉、启福泉等院落泉,这些泉池有的位于旅馆或饭店之中,有的位于民居院落之中,应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保护方式。对那些经营良好、独具特色、环境优美的商业院落应加强宣传力度,同时鼓励在合适的时段开放泉池供游客欣赏。而位于民居院落中的泉池,在对院落空间进行整治修复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住户的意见,部分院落仍维持原有功能,泉水空间作为民居内的开放空间;部分则依据实际情况调整,将居住功能转变为泉水体验空间,例如修建泉水博物馆等,以此加大泉水院落开放力度。
4.2结合历史遗存,修补公共空间
针对目前明府城两个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开放程度较低,公共空间需求不足的问题,应将遗留的建筑资源与公共空间相互结合,作为补充。首先,应对明府城现有历史遗产进行调研与评估,选择出有价值、有特色的历史建筑与公共空间相结合,这些公共空间可以是室外空间,也可以是室内场所。其次,针对选出的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源,应采取多样化的处理方式。那些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历史遗存,我们应当予以重点保护,力求以“原汁原味”的方式保留下来,提高开放力度,从而充分展现这些建筑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而对于那些缺乏文化背景的历史建筑,则可以根据现实需求,进行公共空间的改造。一方面可以进行室内改造,例如修建成社区议事厅、规划展览馆、科举博物馆等,以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和游客。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景观绿化,在院落内进行公共空间的改善,以此来增加街区内的室外公共空间[2]。
4.3依托节点建设,实现联动效应
针对明府城街区节点设计分散,缺乏活动的问题,应通过实施分类优化的方法,让高品质空间发挥引领作用,互联成网,从而激发出整个区域的活力[3]。街区更新除了要重点打造泉水节点外,还要以文化、入口节点改造为辅。为了促进文化节点的繁荣,我们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标识系统,融入具有文化特色的主题设施,并紧密结合数字化与产业发展,以推动其全面进步。通过打造不同功能主题的街巷空间,例如泉渠泉巷、文化街巷和商业街巷以此来将这些节点相串联,构造出街区内的游览网络。同时,利用好当前年轻群体流行的“Citywalk(城市漫步)”的旅游方式,街区可以通过设计代表街区特色的泉水或文化主题的纪念戳,在街区主入口处免费发放收集纪念册,并放置在不同的节点中供游客免费加盖,每本纪念册包含着明府城历史街区的精华景点,游客到达明府城可以循着纪念戳上不同风景名胜点,深入体验明府城的旅游文化。或者在街区内引入古装人物进行表演互动,同样在不同的节点处设立,让游客每到一处与其合影,最后凭借合照领取明府城街区的纪念性小礼品。充分发挥出街区的互动性,使得街区能够吸引并引导游客深入其各个节点,确保客流量在街区内的分布相对均匀[4]。
4.4引入新兴业态,构建多元化空间
针对明府城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缺高品质的商业空间以及人流量不稳定的问题,目前需要对现存业态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多元化的新兴业态。首先是文化休闲沉浸式场景。可以将剧场作为载体,结合运用AR、VR、高清巨幕等多种技术形式,以泉城故事为触发点,通过对多个故事的叙事性设计、演绎和串联,将明府城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让游客在剧场内感受到浓厚的情感氛围。其次是非遗民俗体验空间。依托济南皮影戏与相声这两种传统非遗民俗文化,设立一系列以相声、戏剧及脱口秀为主题的会馆与茶馆,同时借助寿康楼、题壁堂等文化类载体空间,构建非遗民俗特色体验空间。最后是潮流品牌消费生态。通过打造一处兼具文化底蕴与潮流体验的新时尚街区,可以借助互联网打造线上流量平台,汇聚流量旗舰店、国潮体验店、山东品牌店等多元业态。这种将古代与现代、文化与商业巧妙融合的商业模式,将带来更加开放、多元的消费界面,形成一处独具魅力的街区,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前来体验。
5.结语
历史街区的发展深受时代变迁和历史遗留等问题的制约,不同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其更新方式变得异常复杂和多样化。因此,当下的街区更新活动的开展需要根据详尽全面的前期分析来进行,以人的需求为指引,结合历史资源和现有环境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公共空间节点的更新和公共空间网络的再生,使得历史街区在保持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本文利用了PSPL调研法,通过实地调研以及深入了解明府城街区民众对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需求和感受情况,其次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利用泉水、结合遗存、依托节点等优化策略,以期能够实现明府城街区公共空间的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相逸,曹磊.基于PSPL调研方法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改造——以天津市中心公园地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11):145-146.
[2]龙岩,曹磊磊.基于PSPL法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探索——以安阳仓巷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3,(06):200-202.
[3]赵春丽,杨滨章,刘岱宗.PSPL调研法: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探析(3)[J].中国园林,2012,28(09):34-38.
[4]叶子玉.基于场所理论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九江市庾亮南路为例[J].城市建筑,2023,20(24):30-33.
[5]扬·盖尔,杨滨章,赵春丽.适应公共生活变化的公共空间[J].中国园林,2010,26(08):34-38.
[6]赵春丽.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7]韩宜洲.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再生策略探究——以英国国王十字街区为例[J].城市建筑,2022,19(09):18-24.
[8]宋凤,陈业东.基于PSPL调研法的传统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研究——以济南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中国名城,2019,(09):55-60.
[9]许广通,何依,毕瑜菲.基于PSPL调研法的社区微空间评价与优化策略——以武汉钢花120社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8,36(11):108-115.
[10]付梦姣,肖竞.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提升研究——以济南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23:10.
作者简介:徐鹏飞(2000.01),男,汉,河南郑州人。研究生,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