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徐州地域文化的校园景观设计与文化育人研究

——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

刘洪俊 杜洪晴 罗淑兰 翟紫嫣
  
科学与财富
2024年12期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18

摘  要: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八大文化校园景观为载体,探讨基于徐州地域文化的校园景观设计理念与方法,深入挖掘并融合徐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旨在发挥学校文化育人功能,强化学生文化自信与地域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地域文化;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景观是文化的优良物质载体。大学校园景观因其特有的天然属性,一方面能够再现自然景观,体现美学价值,发挥生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巧妙地表达大学历史文脉、办学特色、人文精神等文化内涵[1]。校园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传承和展示学校文化、实现育人功能、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从历史文化传承来看,校园文化景观展现了学校的人文历史和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沉浸式感受校园文化;从教育功能来看,校史文化景观能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历史,增强主人翁意识;从审美功能看,校园文化景观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在校园中发现美、感受美。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景观文化的品位和育人效果。

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校园景观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地域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文化育人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徐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分析创新校园景观的设计理念和方案,旨在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八大校园文化景观,增加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学校整体形象和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二、校园景观文化育人功能设计

(一)弘扬地域文化

1. 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博物馆

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博物馆景观设计与校园景观文化育人理念相结合,致力于传承与发展淮海地区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历史的积淀,是各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全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2]。博物馆紧扣淮海地区的地域特色与非遗文化精髓,分为五大核心区域:非遗藏品展区精选淮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遗实物,如民间手工艺、戏曲服饰等,让访客直观感受非遗之美。非遗学术成果展区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国内外学者对淮海非遗研究的最新成果。非遗体验区通过体验徐州剪纸、邳州纸塑狮头等互动形式,让访客体验到淮海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非遗文创区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与淮海非遗元素,推出了创意十足的文化衍生品,让非遗文化以时尚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非遗活态传承区聚焦于非遗技艺的活态展示,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与教学,确保非遗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博物馆采用数字化展示手段,通过动态图像和数字投影建立互动的3D效果,采集的数字信息在APP和网站同步展示,实现了云端漫游,有助于提高非遗展示效果,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2. 淮海地区革命文化博物馆

淮海地区革命文化博物馆融合了革命文化元素,采用红色为主色调,象征革命的热血与激情。精致的砖雕与木雕工艺与革命文化相得益彰,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革命历史画卷,彰显了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博物馆由五大核心区域组成:藏品展区展示了淮海战役相关的革命文物,如战士使用的器具、战地通讯设备、革命宣传品等,展现了革命岁月的艰辛与伟大。学术成果展区聚焦淮海战役及其背后的革命文化研究,通过论文、档案、音视频形式,剖析了淮海战役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及影响。体验互动区创设了模拟战术推演、角色扮演等互动项目,让人感受到革命文化的震撼力量。文创产品展销区推出了融合淮海战役元素的文创产品,如英雄人物剪纸、淮海战役地图刺绣等,既弘扬了革命精神,又传承了非遗技艺。非遗活态传承区邀请非遗传承人与革命后代共同参与,通过现场表演、交流等形式,展现革命文化与非遗技艺的跨时空融合。

(二)融入人文元素

1.汉语言文学展示平台

汉语言文学展示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展现汉语言文学魅力,创设了一个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文化空间。平台划分出多个文化功能区,展示汉语言文学的深厚底蕴,以满足不同交流需求。文化展示区利用触摸屏、投影、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汉语言文学的经典作品、历史发展及学术研究成果。互动体验区设有模拟古代书法、绘画和篆刻等传统艺术的互动项目,使访客能亲身体验汉语言文学的艺术魅力,而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也让人能亲身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

2.徐工院校园书店

徐工院校园书店是一个集阅读、学习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休闲空间。书店入口采用玻璃设计,引入自然光线。内部布局注重开放性和灵活性,内设咖啡吧、文创产品区、休闲区等多功能区域。中心区设有开放书吧、舒适座椅和阅读灯,营造出静谧阅读环境。书店周边景观设计与内部装修风格协调,户外座椅、墙面绿植营造出宜人阅读环境,体现了生态美感和环保理念。书店还设有电子阅读器和自助查询设施,为读者提供数字化阅读体验和便捷图书查询方式。

(三)彰显学院特点

1. 设计学院展厅

设计学院展厅通过精心规划空间布局,为学生展示设计作品、交流设计理念和文化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展厅采用中性色调,以凸显艺术作品本身的色彩、特点和不同设计风格。照明设计采用可调节的灯光系统,以适应服饰、工艺品、美术等不同作品的照明需求,确保每个细节得到清晰展示。为了增强互动性和教育意义,展厅注重作品展示的专业性和访客体验的舒适性,配备了多媒体互动设备,如触摸屏和增强现实(AR)技术,更直观地展示设计作品的创作背景、设计理念和艺术细节。

2.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展厅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展厅旨在营造激发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环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学院入口采用现代简约风格,以清晰的标识和导视系统引导访客进入,体现了追求高效和实用性的理念。内部空间布局开放而灵活,配备了多功能研讨室,支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互动学习,以适应不同规模和形式的创新创业交流与研讨活动,反映了学院对创新教育的重视。中心区设有开放式的协作空间、工作台和创新成果展示区,鼓励学生自由交流思想,分享创新创业成果,合作解决问题,体现了实践创新和团队合作的理念。

(四)凸显实践价值

1. 发动机博物馆

发动机博物馆构建了一个集专业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实践学习生态系统,创造了专业的实践学习环境,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满足发动机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教育和培训需求。实训楼内部设有发动机拆装、性能测试和故障诊断等多个实训室,彰显了学院对专业深度的极致追求。实训室配备了先进的发动机实训设备和工具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支持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让学生的每一次拆装、每一轮测试都成为智慧火花的碰撞点,从而深刻理解并掌握发动机技术的精髓。实训楼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大屏幕显示和互动白板,通过丰富的视听体验与即时互动功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与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真正实现“学”与“做”的无缝对接。

2. 抗震救灾教育基地

抗震救灾教育基地以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基地内部设有多元功能区域:知识展示区通过图文展板、多媒体和互动触摸屏等形式,介绍了地震成因、抗震知识及重大地震事件,向公众普及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模拟体验区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和动感平台,模拟地震发生的真实场景,让参与者学习在地震中如何正确避难和自救。教育培训区由地震学专家和救援人员提供专业的防灾减灾课程和讲座,教授地震应急知识、救援技能和心理疏导方法,提升公众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紧急救援演练区设有模拟的地震灾害现场,参与者可进行搜救、医疗救护、物资调配等实际救援演练,旨在提高参与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基地还设有纪念区,缅怀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展示地震救援中的感人事迹和英雄人物,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人文情怀。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探析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特征和内蕴情怀,对进一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

三、结语

校园景观设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美化校园环境,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为校园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而文化育人则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和价值所在。校园景观不能仅停留在视觉效果的完美,更应考虑情感和内涵的融入,让校园环境成为师生沟通的纽带,体现地域文化和学校历史文脉,彰显独特思想内涵的场地[4]。

参考文献:

[1]岳静;孙瑞.校园景观文化育人浅析——以江南大学校园景观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8(01):56-59.

[2]杨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之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5-17+191.

[3]王德炎.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特征及意义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04)11-16.

[4]毕善华;黄磊昌;刘壮;曹福存;杨翠霞.基于地域文化下的校园景观内涵设计研究.北方园艺.2018(12)105-111.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徐州地域文化的校园景观设计和文化育人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xcx2024308)成果。

作者简介: 刘洪俊(2002-),女,四川眉山人,徐州工程学院外院学生;罗淑兰(2002-),女,四川泸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外院学生;翟紫嫣(2004-),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外院学生。

通讯作者:杜洪晴(1981-),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