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及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为例

徐东阳 王圆圆 万馨兰
  
科学与财富
2024年13期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参与社会的主要平台。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发表言论更加便捷,因此也导致了舆情的不可控性。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途径多、范围广,内容复杂难辨真伪,且容易引发社会舆论焦点。本研究以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讨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舆论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道德判断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辨识和极端言论传播等挑战。

关键词:网络舆论;大学生;道德认知

一、引言

当下,网络舆论的产生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社交媒体传播网络舆论具有封闭性;网民对待网络舆论的看法趋于自由化、情绪化[1]。大学生不同于普通网民,他们思想高度活跃,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事关自身利益的讨论中,大批量的讨论往往会使事件演化为热点话题,导致舆情发展方向失控,从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和恶劣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认知和参与行为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也影响着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和谐校园的长治久安。因此,深入研究网络舆论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及参与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收集整理国内外关于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及参与行为影响的相关文献,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2)问卷调查:设计发放问卷调查大学生新媒体网络舆论接触、道德认知及参与行为。统计分析问卷数据,揭示大学生新媒体道德认知和参与行为现状及问题。

(3)访谈法:通过深度访谈大学生,研究他们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看法、态度和行为。分析访谈结果,揭示网络舆论如何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参与行为。

三、网络舆论影响机制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1)拓宽信息渠道,增强认知能力。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即时性、广泛性和互动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他们通过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轻松获取社会热点和舆论观点,这不仅拓宽了他们的信息视野,还增强了他们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面对网络舆论,大学生能主动思考、分析,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态度。

(2)锻炼交际能力,促进情感交流。网络舆情为大学生开辟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沟通。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交际能力,还促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在网络的庇护下,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能勇敢地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3)引导三观发展,培养民主意识。网络舆情能反映事物规律,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大学生参与讨论可接触多元观点,树立正确三观。此外,网络舆情为大学生提供民主实践新渠道,让他们表达对社会热点的态度,培养民主意识和公共精神。

(二)劣势

(1)认知歪曲,影响心理健康。长时间沉浸于网络舆情的大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认为网络世界比现实生活更为真实,这有可能导致他们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并倾向于逃避现实。网络虚拟环境简化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而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和极端观点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引发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2)道德行为滑坡,伦理失范。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导致部分大学生在表达意见时缺乏自我约束和责任感,这容易引发道德和伦理上的问题。例如,他们可能会传播虚假信息、进行恶意攻击或参与网络暴力,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环境,也损害了他们自身的形象和道德品质。

(3)误导三观发展,削弱价值观念。反向网络舆情有可能误导大学生,引发价值观的混乱和信仰的危机。长期暴露于这类信息,例如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会现象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健康成长。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以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抽样,共收集到271份有效问卷。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基本情况

根据表1-1,本次随机抽取的271名大学生中,男生占比47.2%,女生占比52.8%,其中高达98.2%的大学生会经常关注网络信息。

(2)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与关注偏好

根据表1-2,大学生主要通过视频软件、新闻和网站获取信息,其中视频软件是主要途径。他们倾向于关注文化、社会和娱乐信息,而对社交和政治的关注较少。

(3)大学生对待各类信息的态度

根据表1-3,多数大学生倾向于信任名人发布的信息,而少数则完全依赖网络信息。75.6%的大学生关注名人动态,38.74%会在网上质疑并发表意见。尽管85.24%的大学生会采取行动应对虚假信息,但辨别这些信息对他们来说是个挑战,导致很多人容易受骗。即使有少部分大学生对于舆论信息存疑,当他们发现自身观点属于少数派时,为避免孤立无援,往往会保持沉默或迫于群体压力支持多数派[2]。

(4)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纷争的看法

根据表1-4,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舆论纷争主要源于缺乏公信力媒体,其次是网络匿名性,以及他们判断能力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网络舆论的激烈程度。

(5)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了性别、网络信息态度、关注名人信息、对爆料反应和处理虚假信息做法等变量间的线性关系(表1-5)。研究发现,对待网络信息的态度与关注名人信息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4**,p<0.01),暗示批判性思维者可能较少关注名人信息。由此引发疑问,大学生是否因频繁关注名人信息而更易信任名人发布的内容。

(二)深度访谈

我们在校园内进行随机采访,以确保能够从多个角度获取到全面而深入的观点。

在访谈中,我们探讨了受访者对网络舆论影响力的见解。他们普遍认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网络舆论在塑造公众认知和社会舆论方面变得至关重要。其快速传播和广泛影响意味着任何事件或话题都可能迅速吸引大量关注和讨论。

我们也讨论了网络舆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普遍观点是,网络舆论既可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也可能传播误导信息,导致社会恐慌。因此,公众在参与网络讨论时,应保持理性和客观,避免盲目跟风或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此外,我们还就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部分受访者认为,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打击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行为;同时,也应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引导对策

(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开设网络信息识别和网络伦理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并提升他们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二)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网络舆论纷争常由不良媒体炒作引起,因此需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包括设立监测管理团队及时处理不良信息,利用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传达事件真相,并鼓励学生通过正面评论和正能量内容引导舆论健康发展。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减少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三观的负面影响。通过教学、案例分析、辩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网络信息。同时,鼓励学生保持客观理性,不被极端观点影响。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舆论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高校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咨询中心提供服务。鼓励他们主动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可利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心理问题预测算法。通过发掘并分析心理问题中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心理问题的预警[6]。

参考文献:

[1]陈雨.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论生成逻辑、演变特征及引导策略[J].传媒论坛,2024,7(16):48-50.

[2]曹正,何佳,张华春.网络非理性舆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4):101-110.

[3]刘晓媛.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心理问题预测算法设计[J]. 电子设计工程, 2024, 32 (01): 39-43.

[4]赵鸿. 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冲突与调适[J]. 青少年学刊, 2020, (02): 3-6+17.

[5]钟少兰.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7):203-205.

[6]章潇.融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3,31(03):41-4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