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增强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

潘展文
  
教育学研究
2022年51期
广州市番禺区北片教育指导中心 511430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学校开展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将学校的育人教化功能发挥出来,因而这一重担便落在了思政课老师的身上。由于学生对世界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便导致他们在对社会中的一些事件在做判断评价时会出现不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思政课老师能够具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和正确的三观,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合理正确的引导,确保学生能正确的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作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以及责任感对思政课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思政课教师要与学生之间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基于以上观点,下面将对此进行逐一论述。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

引言

新时代教育规定教师已不应再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要将“教书育人”的理念深入贯彻到思政课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但由于思政课一直不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学生上课时参与度不高,只由思政老师一个人进行讲解,便导致其在授课时觉得枯燥乏味,缺少职业认同感。每门课程延续至今必然会有其独特价值存在,作为思政课老师要明晰课程开展的目的和初衷,适当改变教学方法,例如在提前备课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学情,将时下热点话题在课堂教学之余穿插进去为学生进行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虽晦涩难懂,但其中存在的思政育人教育理论也非常丰富,若是想让学生充分融入其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环节中将二者进行合理分工,确保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1]。

一、创新教学环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传统的教师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仅限于对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进行讲解,其教学环节单一而枯燥,教师在讲台上劳心劳苦的讲授知识,学生却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对此课程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也就导致学生参与不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长此以往也导致教师对此职业没有认同感,上课也只是敷衍了事,便导致此项课程流于形式,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目的,且思想政治教育本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一方教室难以看到真正的世界,因而要想让学生知行合一,就必须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接收知识时不应只局限于书本上所讲解的内容,若想要真正了解掌握理论知识,就必须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户外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与到实际生活中去,在自己实际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在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乐趣,使自己成为眼明心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肩负起建设社会的光荣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枯燥难懂,是因为他们学习到的知识仅仅局限在书本上,并未与社会理论实践相结合起来。要让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真正理解思想政治的育人功能,除此之外,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丰富合理,从而提高思政老师的职业认同感,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不断优化课程改革,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基础之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丰富和创新教学环节,提高教师日常授课的水平,并且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教师可通过对每位同学进行观察,根据其学习习惯和具体学情来制定属于学生自己的思想政治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要让学生紧跟党走,和思政教师之间构建好学习共同体,各自担任好自己的职责,确保双方共同学习成长,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和作用[2]。

二、重建教师队伍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正处于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过程当中,还没有具备自己判断事物好坏的能力,因而在学校在选择思政课教师时也应慎之又慎。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他们不仅要为学生教授知识,更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三观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因而思政教学的老师在为学生授课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责任心与职业认同感之外,更需具备职业荣誉感,从而能够带领学生更好的开展思政教育[3]。

由于应试教育影响,思想政治课程在学校长期得不到重视,于是有的学校便根本不聘请专业的思政老师,思政课程只是由其他专业的科任老师兼任,这些老师没有专业的知识做支撑,为学生上课时也只是敷衍了事,即使有的学校聘请了专业的思政老师,这些老师上课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不管学生有没有学习到知识,没有职业认同感和责任心的思政教师,在为学生授课时难以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这种情况长期下去便导致学生无法接触到真正的思政课,也理解不了思政课程给人带来的教化作用,因而对思政课程产生厌倦和不重视的心理。

为改变以上状况,学校应改变“唯职称论”的教师评比模式,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时应持有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上岗,且在上岗之前要经过学校统一培训,要做到能力为先而不是职称为先,将机会留给有准备有能力的优秀教师,从而提升他们责任心和职业认同感。若是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聘请思政教育专家来实地为思政教师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确保思政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发挥出思政育人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足够专业的知识,要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使学生接触和学习到最专业的知识和最正确的三观,为学生构建出一个有趣的课堂。

三、优化教师队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的主要人物,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成为国家栋梁的有力保障。教师对于学生而言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其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而教师队伍对工作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及教学水平对实现“思想政治育人”的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生具体学情,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打造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使学生接受汲取到最正确和最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4]。

(一)抓好师风师德建设

教师作为学生行为规范的引领者,若是想对学生起到育人教化作用,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道德认知,时刻将立德树人牢记心中,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做到言传身教,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团结意识。但部分学校仍存在师德师风建设的不完整,由于未收到重视,部分思政课教师长期没有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甚至为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用成绩来要挟学生做一些违背本人意愿的事情,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初心,也使得整个教师队伍蒙羞。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是最值得信任和依靠的伙伴,应是学生学习和前进路上的指明灯,但是由于部分老师的不合理行为,让学生不再相信教师群体。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将全体教师的日常行为纳入学校党政考核,建设校内考核机制,定期在学生中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做出回访调查,其调查结果经过校内筛选后纳入教师日常评分,根据考核分数的高低在学期末的时候统一做出奖惩,并且与教师本人的绩效挂钩。

此外,学校应设置校长信箱,并且将校长本人的邮箱公布在学校官网上,学生若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难以言说的情况时,可直接通过此方式联系校长,校长应对反馈情况的同学信息做出保护,并且对其所反馈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对其所说情况进行调查,切实保护学生的利益不被侵犯的同时也确保不冤枉每一位老师。

(二)提高教师队伍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教师若是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首先要让自己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信念,要对世界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在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之前,自己要先“明道”和“信道”。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学校应对教师队伍进行政治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专家在学校课余时间开展讲座,并且要求全体教师参加,严格进行人数考勤,将每节课所将知识以笔记的方式呈现出来,由教务处对教师笔记情况做出统一检查,以季度形式对教师思想政治培训情况做出考核,考核时单人单桌,不得交头接耳,势在让每位教师对本季度培训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出真实反馈。四个季度考核均合格者便可按情况和专业特长划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当中去,对考核不合格的思想政治老师按情况进行撤职或者调岗,要让学生接受到最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俗话说:“没有铁的纪律,战车就开的不远。”若想要让教师政治培训得到顺利开展,学校便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培训纪律,对违反培训纪律的教师视其情节轻重进行相对应的处罚机制,从根源上杜绝代替他人参加培训或者逃课等行为,为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其处罚机制应与其日常行为绩效分挂钩,以十分为限,扣满十分者不得参与本学期各种评优活动,扣满五分者不得参与培训课程结束后的优秀学员评比活动,扣三分以下者口头警告一次,将处罚机制层层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样的培训课堂才是有效的。

此外,教务处应实时跟进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的思想和纪律动态,通过对教师进行一系列观察反馈来推选出每个季度的最佳学员,各个季度的最佳学员之间再进行比拼,从中选出三名本期培训课程最优学员名单,这样的考核机制公平透明,才能算得上实至名归。

(三)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定期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设置考核机制,由学生之间进行无记名检举,按学期为单位,每学期末将教师的日常行为分数做一统计,对于排名靠前的三位教师进行一定的奖励,对于日常行为规范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应及时对其进行课程培训和教化引导,要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对象[5]。

思想政治老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前要充分备课,自己要对本堂课所讲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要具备崇高的民族信仰,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崇高的民族团结意识,紧跟党的脚步,时刻牢记党和民族的初心和使命,从而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

结语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心,且教师能够根据现有的学情及时的转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也能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使教师获得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除此之外,将思政教师队伍进行重组和优化可以使其更加专业化,对于学校而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我国进行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未来教育工作开展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责任心以及荣誉感,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子均.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状况及其提升思路[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

[2]马多秀,金鑫,陈兵.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1(04).

[3]张波,韩子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9).

[4]龙屏风.基于“问题·情境”的高职思政课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实践[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1(03).

[5]韩秀婷.课堂“学习共同体”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科技资讯,2019(14).

(此论文成果是”广州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百”工作立项课题“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增强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