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资源的开发,以合作学习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崭新思路。数学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应用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及探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构建自主探究课堂,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构建策略
引言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展开,要求学生可以完整地对知识轮廓进行完善,还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实际解答,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学生具有完善的核心素养基础,能够对学生思维、逻辑、想象力、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效干预,让学生可以积极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了紧固作用,限制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就要是教师对实际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都要着重注意,再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对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进行综合考虑,借助其他有效方式共同制订完整的教学策略。
1 合作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合作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开展和应用,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问题,很多教师往往按照简单的座位分组或者一些随机方式展开,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个学生的性格以及学习能力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忽略了这个关键因素就必然会出现小组成员水平不均衡的情况。各个小组实力差距较大,有的小组学习氛围很好,而有的小组学习氛围不是那么浓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而且在小学数学合作探究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懂得合作学习的方法,没有合作的良好意识,缺乏交流和倾听能力,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难以做到,学生更加关注表现自己,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型能力的提高。
2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2.1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合理运用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师应采用自主学习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留有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轻松、互助、愉快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和安全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影响后,学生便会产生丰富而自由的心理活动,从而活跃其数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其数学创新能力,一旦学生具备数学学习自主性,便能按照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身心投入数学问题的深度研究和思考中,从而产生对数学的独特认识。例如,我在讲解“毫米”这一知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课本厚度。由于学生已经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了厘米的使用方法,因此可以快速得出课本的厚度约为1厘米,此时,我又拿出一枚硬币,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要求学生对硬币厚度展开测量,而硬币厚度明显小于1厘米,无法用厘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形成强大的好奇心,想要主动了解如何测量硬币的厚度。这样一来,我便能顺理成章地导入与毫米相关的知识点,讲授厘米单位、毫米单位的关系和换算方式,讲解使用毫米单位测量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测量问题的讨论,最后在各个讨论小组中选出一名代表来总结小组的观点,各组依次说出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的测量方式。这样一来,“毫米”这一知识的枯燥教学改变为数学自主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2.2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数学游戏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对游戏活动更是具有与生俱来的兴趣,经常能够在参加游戏时彰显出更强的悟性和学习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引入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以结组的方式开展有趣的活动,既能让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课堂体验,又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帮助学生达成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实现“寓教于乐”。比如,为了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强弱搭配”的原则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一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来参加“速算24”比赛:由教师准备一副扑克牌,随机从中抽出4张牌;代表们要根据牌面数字利用加、减、乘、除和括号来设计一道算式,算式的计算结果必须为“24”;用时最短且结果正确的代表可为本组积1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便为优胜者。
2.3明确目标,分解到位
教师在实施自主合作学习前,务必要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的目标与任务或是需要自主解决的问题。同时要注重目标与任务以及问题的告知方式。首先是可使用问题分解式、层层递进式等,通过这些方式将一个大的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从而实现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全面知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让所有成员都可以领到互动任务,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不出现冷场、放空的情况,以保证自主合作学习热烈有效地开展。通过目标分解,将有效地避免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盲目、被动现象的出现。例如,在教授“数量关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主问题,继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可能性不断强化对“数量关系”这一数学概念的透彻理解,通过对教材的充分阅读理解后,尝试解答问题。
2.4借助微课视频,促进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与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转变课堂关系,让学生先自主对知识点进行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例如,在教学“分数”内容时,教师先将该课时内容中较为重点的知识概念、公式制作成微课视频,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配合课本内容对相关知识进行预习和了解。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借助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思维创新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相互取长补短,找到更有益于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方法,不断在自主学习中提升知识与技能,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永莲.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学周刊,2019(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