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何捷
  
教育学研究
2022年65期
常州大学

摘要:志愿者服务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及道德教育方面投入力度的加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了志愿服务工作中,对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如何持续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效能,形成长效服务机制是当前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路径

大学生是国家、民族及社会发展的希望,更是承载着美好的未来,通过在校期间加强锻炼,能够促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锻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走进社会。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爱心,使其社会和谐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对其起到适应社会岗位的作用。通过构建长效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可以更好地延续这一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服务效能,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一、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能够帮助其更深入地认识社会发展,并且通过社会实践来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也能够使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会独立自主,从而为和谐校园构建奠定基础[1]。从大范围来讲,志愿服务属于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便是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渗透德育的一种途径。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能够保持乐于助人的心态,还能够培养自身的奉献精神及社会责任,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所必备的基本素养。由此可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构建长效志愿服务机制则是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的关键。

二、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路径

1、做好志愿服务战略规划

在新时期背景下,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都呈现出高质量发展趋势,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也应当遵循这一趋势。通过实现志愿服务活动战略规划,能够让大学生持续且积极地参与到服务工作中。对此,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社工”的志愿服务模式,将大学生与专业的社工一起工作,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关注与民生相关的问题,构建公共治理的格局。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其认识到志愿服务不是一个短期的、流于形式的内容,而是真正地与民生息息相关,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所学,真正地贡献自身力量。与此同时,学校应当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工作,向大学生宣扬志愿服务精神,同时也要重视与志愿服务单位之间的合作,扩大服务范围,并且丰富服务形式,好让学生能够力有所及,发挥专长,并且在志愿服务中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提升认知水平与专业能力,为其后续的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应当得到国家与高校的支持,只有形成完善的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保驾护航,才能够促使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参与到这项工作中[2]。首先,要给予法律及政策支持。政府应当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利益,对于志愿服务单位、高校、学生之间的权责应当明确划分,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应当为其提供激励政策,例如可以计算工龄,或者是在考研、考公方面能够优先录取等等,让大学生感受到志愿服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其次,经费支持。志愿服务本身属于公益性质,而要想保障这项活动顺利开展,就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因此,政府及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基金,同时也可以鼓励企业捐资,以获取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捐助企业可以为其减免税收,以激励企业参与。第三,人力支持。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应当是规范且有序的,这样才能够提升服务效能,真正发挥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性作用。因此,高校应当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建立志愿组织,对大学生开展必要的培训工作,提升其志愿服务能力。政府也可以建立志愿服务平台,通过广泛宣传,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并通过平台登记,持续扩充志愿服务队伍,以为此项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人员支撑。

3、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来说,其需求是多样化的,或者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或者为了自身后续求学提供助力,或者为了获取一定的物质奖励[3]。无论是哪一种需求,高校都应当考虑到,并且针对学生的这些需求建立其完善的激励机制,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不断优化激励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志愿服务效能。针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首先应当满足其基础的生理需求,为志愿者提供餐食,适当的工作补贴,对于服务时长久的志愿者还应当提供专门休息区,以让其感受到工作中的温暖。在开展志愿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及政府应当全力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可以在活动开始前为其购买人身保险,同时开展相关的安全培训,制定应急预案等,让其感受到工作中的安全性。对于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高校可以通过通报表扬、评优评先等方式大力宣传典型的人物与事迹,这样既能够凸显出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感受到被尊重,也能增强其自信心与自豪感。对于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学生,高校及政府应当给予其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温暖,从而自发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4]。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设立志愿服务学分制,将志愿服务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相结合,给予学生更多通过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样更能够激发其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结语

在大学生活中,参与志愿服务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对于高校及社会发展都具有推动性意义。因此,高校必须要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将这项工作长远地传承下去,并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帮助其强化自身锻炼,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也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多基础支持。

参考文献

[1]裴蓉.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4):69-70+73.

[2]张玉华.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4):106-108.

[3]柯新华,罗琼.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探索[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2):121-123.

[4]卢燕妮.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探究[J]. 华东纸业,2021,51(06):74-76.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教育教学课题“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创新探索”(项目编号:JYJX2020001);

作者简介:何捷,常州大学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