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
摘要:中职学生作为国家产业大军中的一支有生力量,中职学习阶段是其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期,他们的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越来越活跃,但他们对世界、社会、人生还缺乏完整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对各种现象也缺乏正确的判断。所以,这一时期的学生尤其需要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培育。给予中职学生持续、全面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怀和引导,使其始终保持进取精神,不仅对每位学生影响深远,而且对学校、家庭、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路径;
引言
新时代中职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教育质量是中职学校的生命力和生命线,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教育部修订并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了中职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法律的教育和思想政治的教育等,同时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出要加强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和保障管理,着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如何解决中职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中职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中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职生是中考之后而进入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差,学习自信心不强,在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特别看重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中职生也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转变的关键阶段,在中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完成相应的专业学习活动,还需要学会处理人际交往、情感生活、择业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对中职生本身的心理承受力提出了很高要求。网络时代下,中职生每天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电脑获取很多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其虽然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却也留下了一定隐患。中职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信息筛选能力弱,网络中海量的信息中难免会掺杂一些不良的信息,给中职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心理健康带来一定影响。近年来,新闻报道出很多关于中职生被他人伤害、伤害他人等事件,这与学生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关联。所以在实践中做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中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在中职教育中,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由于知识及社会经验上的优势,处于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地发挥这种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和社会经验。教师要明白人格的平等是沟通的前提,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独立人格,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交流,给予学生以尊重,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有耐心,善于倾听。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用爱心构筑心与心的桥梁。教师应当对工作有爱,对学生有爱。爱是教育的灵魂。热爱工作,才有付出的动力;对学生有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
中职学校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营造师生教育和学习的氛围,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中职生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同时,一些不正确的网络言论也给无法辨别真伪的中职生带来了困惑。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良莠不齐,容易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其次,教师应调整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服务者的身份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积极思考”能力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优于传统的教师讲授,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心理健康教师明确课程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办什么、怎么办”,才能使教师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最后,中职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和体育项目转移注意力。这种课外活动本身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交往性,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外活动上,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很好地补偿了社会交往缺失带来的心理问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引导教育观念
无论家长还是学校方面,都要意识到单靠一方的教育无法对学生实施合理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要减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障碍,提高各方的协作意识,从而形成一种高效、合理的协同教育管理机制。同时,中职学校也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通过定期的心理教育与培养活动,使教师意识到家校合作共育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帮助教师主动地协助学生父母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各类实际问题。因此,当学生在校出现了“成绩下降、言语矛盾”等问题时,教师不妨通过与家长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剖析学生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进而通过各方的共同合作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很多家长不但教育观点过时,而且家庭教育方法也过于简单、粗暴,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并未顾及学生的主体意志和事件的客观因素,给孩子留下了一定的心理阴影,造成了长远的影响。所以,学校方面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家长群体中树立相应的教育权威地位,促使家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教师通过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互动,不断改善家长的教学观念,提升其教育水平。
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靳娟娟.我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分析:来自调研的证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2):48-58.
[2]贾文静,徐丹.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J].职业,2018(34).
[3]左秋硕.中职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