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网络短视频对初中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影响研究
摘要:网络短视频内容的丰富化,也意味着其内容所含价值取向的复杂化,虽然短视频为初中生树立正确道德观拓宽了渠道,但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影响正确道德观树立的问题。因此,关注网络短视频对初中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影响极为重要。本文将从网络短视频与初中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关系、产生的问题及实践路径三方面来思考初中生网络道德建设。
关键词:网络短视频;初中生;网络道德建设
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i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下称《纲要》)提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上道德实践,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ii因此,新时代初中生应当坚定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成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一、网络短视频与初中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关系
网络短视频对初中生的影响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的塑造、道德观的形成,甚至是引导者着他们对于未来人生道路的规划。iii而初中生作为网络短视频的主要参与者和传播者,其个体的道德观必然通过使用行为得以体现,并且也在影响着网络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导向。
二、网络短视频给初中生网络道德建设带来的问题
网络短视频的内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内容制作者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为初中生了解社会现状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一)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初中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权威
初中生可以通过网络可以轻易、快速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另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社会治理的不完善、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及网络有害信息影响,网络道德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冲击初中生网络道德认知
现实世界道德与网络空间道德的二元化易导致网络主体行为者道德认知弱化。大部分人可以把网络和现实有机勾连起来,但由于网络的超现实性、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完全成熟性,初中生对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道德意义的认识存在着一定差异。再加上一些发达国家企图利用他们的科技和经济优势大力推销他们的价值观念,势必导致部分初中生的道德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些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影响,冲击初中生网络道德认知。
(三)网络短视频存在显著的道德失范现象
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短视频在为初中生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部分网络短视频故意传播一些低俗、落后等不良信息,给一些辨别能力低下的初中生灌输利己、极端、享乐、道德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初中生判断信息的真假。同时,网络短视频平台还存在部分网络诈骗、攻击和侵犯隐私权、知识产权等现象
三、网络短视频影响下初中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网络短视频的制作和准入门槛不高,对于内容制作者来说,只需要一台手机即可以完成视频的拍摄、剪辑、加工和上传,实现利用网络短视频APP进行传播。IV如此简单便捷的操作,让初中生还未坚固的网络道德防火墙更易收到攻击,因此,作为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关注初中生现实生活道德素养的同时还必须全力推进初中生网络道德建设。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初中生网络道德建设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和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导向。网络文化虽然是人们在虚拟世界里产生的新型文化,但是网络文化中也存在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道德内容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推进网络道德内容建设,就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空间内容建设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融入“慎独”精神,强化初中生网络道德自律
“慎独”作为古代儒者的修德之方,强调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在无他人监督时始终能够自觉信守心中道德准则,极大地凸显了道德主体自身具备高度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自律。新媒体时代,网络主体思想道德自觉性的提升,是网络道德建设的目标,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使得网络社会行为主体的言行举止多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强大的舆论宣传能力,加大对“慎独”精神的宣传力度和教育强度,让初中生掌握“慎独”的精神实质,将其内化于心!V
(三)构建综合的网络治理体系,减少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现象
构建综合的网络治理体系,减少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营造网络道德良好新环境。一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执法。道德践行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力量,规范网络空间行为,坚守网络道德,离不开互联网法律法规的成熟完善。所以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纳入其中,充分发扬民主,构建符合民意、操作性强、相对完善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制体系,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除了立法手段外,维护网络道德还需要加大网络领域执法力度。要坚持严格执法,组建一支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忠诚于党、认识能力强的网络意识形态执法队伍,并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其业务素质,减少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二要强化网络综合治理。在努力完善网络运营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同时,也要努力通过各种监督、引导、规范等手段加强对网络运营者的有效管理、监督、引导与规范,使网络运营者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其中特别要按照现实条件,建立有效的网络道德监督机制,从而形成现实的道德约束力,为社会大众网上交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空间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8日
[3]张廷科.网络文化视阈下初中生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J].教书育人,2019(17):30.
[4]许坦.网络短视频发展现状研究综述——以抖音为例[J].新闻研究刊,2019,10(17):55+77.
[5]赵丽涛.网络复杂性视域下的道德共识凝聚与道德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21,(0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