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微课(初中数学)在UMU互动式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微课、UMU互动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教学中的重点方式之一,通过互动式的教学,能够更好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对此教师在展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初中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效给学生们开展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本文就以微课(初中数学)在UMU互动式教学中的应用这个问题而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UMU互动式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思维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在现如今新课标的改革背景下也指出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此时教师采用微课以及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的话,可以帮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思维,更好的和他人的思维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掌握了真正的数学知识内容,并且把数学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1UMU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有很好的益处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教师在展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中并不会结合学生校友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教学,相反的教师只是向学生讲述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而对于互动教学并不会进行重视。如在讲解到相关的练习题时,教师只会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给学生们讲解,让学生们机械化的记忆,不同题型的解题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也使得课堂氛围是比较沉稳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更好的掌握的相应的数学知识内容。
2微课(初中数学)在UMU互动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一个智能化时代,信息技术水平也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针对此教师在展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微课的形式给学生们展开UMU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结合新时代的背景来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自己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来刺激自己的感官,帮助学生对知识加深印象。例如教师在讲到与立体图形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便可以提前录制相应的微课视频,然后通过互动平台上传,让学生们在课前进行预习,并且将自己不懂得疑惑写出来,然后在课堂中向教师进行请教,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到当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跟随着教师的步伐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到与立体图形相关的知识内容,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学生的疑惑。教师还要注重和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将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进行自主式的学习,这样的话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2情境设问,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
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使得学生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对此到教师再展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们设置相应的情境,在情境中设立问题,引导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然后给学生们创设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加问题情境的魅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好的挖掘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将抽象化的知识理解的更加具体化。比如在课堂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微课,然后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让学生们进行学习,在微课视频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结合微课讲解的知识内容有效进行学习,等到学生们观看完微课视频之后,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在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抽象化的知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
结束语:在教学的过程中,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加高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使得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而且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进入了一个信息网络化时代,微课教学资源也逐步进入了教育行业中。此时教师在展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机结合微课资源和UMU互动式的教学,给学生更好的展开讲解,让学生们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认知观念,构建数学知识框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满红.谈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96-97.
[2]郭晓红.探索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254-255.
[3]张元.初中课堂效率提高模型[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1(10):31-31.
[4]卢玉金.探究性教学评析[J].山东教育,2005(32):159-160.
备注:本文系榆林市教育信息化小课题——《UMU互动平台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2ETST08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