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大思政课”旨在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中的问题。着眼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大格局”,夯实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基础,深挖深挖教育资源,建设高校《军事理论课》“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才能提升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大思政课;课程;军事理论;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根据“大思政课”课的建设要求强化高校《军事理论课》建设,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强化高校课程育人,有利于维护新时代国家安全和高校稳定安全。
一、强化高校《军事理论课》建设的意义
(一)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
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夯实教育过程,是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政课程重要组成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按照“大思政课”的建设理念,创新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育机制,丰富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育内容,改良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夯实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教育过程,是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是推动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路径。
(二)是维护新时代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维护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成、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阵地稳固是尤为重要。高校是意识形态较量的前沿阵地,是危害国家安全言行传播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军事理论课》建设,建构完善、科学的大学生国家总体安全观课程教育机制,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安全知识、提升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引导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大学生筑牢国家总体安全观,是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祖国统一和确保红色基因代代传的必然要求。
(三)是维护高校稳定安全的必然选择
维护高校的稳定安全,是高等教育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和网络自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的大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国家总体安全观极易受到挑战,这就为维持高校的稳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加强高校《军事理论课》建设,按照“大思政课”的建设理念,在建材建设、内容设置、教学形式等方面不断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机制建设,有效开展国家总体安全观教育,对维护高校稳定安全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是强化高校课程育人的重要环节
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构成,课程育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渠道,高校《军事理论课》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核心课程。加强《军事理论课》建设,注重将国防政策、国防发展、国防法律、国防思想等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传授给学生,进一步夯实国防课程建设,在课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国防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之情,不断强化课程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1]
二、大思政课对于军事理论课建设的要求
(一)聚焦高校《军事理论课》“大格局”
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类课程建设,必须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培育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情操深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建设,必须着眼新时期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军事和新时代国防要求;注重在课程教学环节中传授学生国防和军事知识,在各类实践教学环节中培育学生国防和军事技能、深化理论认知,把《军事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国家安全国防教育的“主渠道”和“大课堂”,引导学生在《军事理论课》的“大思政课”中努力成长为能够肩负国家安全和国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
(二)建设高校《军事理论课》“大课堂”
建设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大课堂”,就是要对标《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关于“善用社会大课堂”的相关要求,一是在《军事理论课》建设过程中要将“三全育人”和课程建设相结合,建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务处、武装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高校《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加强《军事理论课》教研室建设,相关学院、部门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二是加强高校《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建设,将本科2个学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和《军事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学时、总学分结合起来,紧扣《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开展实践教学,推动《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
(三)搭建高校《军事理论课》“大平台”
建设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大平台”,就是要对标《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关于“搭建大资源平台”的相关要求,一是要积极协调学校、政府、社会、企业资源,挖掘开展高校《军事理论课》实践资源,建好高校《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二是要结合VR虚拟现实技术,充分利用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和虚拟仿真实训技术,将思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建设高校《军事理论课》虚拟实践平台,着力打造“立体课堂”“移动课堂”“空中课堂”。三是要建立学校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教研平台,推动教学资源建设常态化机制化,组织开发和推荐一批科学权威实用的课件、讲义,推动一线教师统一使用。[2]
(四)建好高校《军事理论课》“大师资”
建设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大平台”,就是要对标《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关于“构建大师资体系”的相关要求,一是建设一支包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辅导员等不同队伍的专兼职高校《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二是要积极选聘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国防科学家、军队老同志和社科理论界专家、专业课骨干教师以及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等加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三是建立健全高校《军事理论课》兼职教师制度,形成完备的师资队伍选聘、管理办法,以形成兼职教师经常性、固定化参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长效机制;四是要形成高校《军事理论课》专兼职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机制,通过开展精品课程观摩、课程研究、教学改革等方式,不断提升高校《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
三、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建设困境
(一)课程地位有待提高
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核心课程,高校《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地位有待提升。一是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归属部门尚不明确,缺乏相应的学科归属,因而高校关于该课程的部门归属仍未统一,不同高校的《军事理论课》分属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处)、人民武装部、公共基础课部等不同的部门,课程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公共基础课部的高校其教学环节更为规范,归属学生工作部(处)和人民武装部的高校其与国防教育更为紧密,这也反映出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定位还不够清晰的现实。二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研室建设不完善,多数高校《军事理论课》教研室作用发挥不够,缺少严格的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制度,师资配备呈流动性。
(二)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高校《军事理论课》具有明确的学分、学时要求,但就其课程内容来说还不够完善。一是高校《军事理论课》与《道法》《原理》《概论》《纲要》《形策》等课程相比,缺乏统编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大纲,各类版本的《军事理论课》教材其教学内容的完备性、合理性和逻辑性还有待斟酌。二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还有待增强,因课程性质特殊和世界军事发展局势迅猛,《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和时效性极强,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内容容易局限于教材而与时代发展脱节或对热点军事问题分析浅显而不能达到学生的深度思考。三是《军事理论课》思政元素并未挖掘透彻,在某些章节的讲授中,还存在着纯军事知识和军事观点的倾向,而忽略了《军事理论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的目标培育,进而失去了《军事理论课》的国防教育功能,偏离了原本的育人目标。[3]
(三)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素养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师素养还有待提升。一是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归属问题不清晰,导致《军事理论课》师资严重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多数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存在开课前临时选聘兼职教师、辅导员、其他行政岗人员担任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师资队伍来源范围广、门槛不定。二是高校《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地位问题导致高校对该课程师资教育培训的重视度不够,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大多只学大纲以及学校制定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进行备课,缺少专门的课程研究,各级教育培训工作中,关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培训、教学研讨等方面的资源也比较少,这就使得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师素养还有待提升。
(四)教学方式有待多样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式单一是影响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一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军事理论课》都是授课教师以教材和课件为教学工具,配以部分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通过理论讲述方式为学生灌输知识,导致课堂较为乏味,导致教学吸引力不足。二是当前部分高校《军事理论课》开展大班教学,增加了单位课时的教学对象数量,一定程度提升了课程教学效率,但大课堂因学生人数众多,导致教学对象更为零散,学生与老师的师生互动效果也不足。三是高校《军事理论课》缺少互补课程,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授课教师大多只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工作量,而对于学生国防教育的实践性还重视度不够,没有实践环节和理论学习环节结合起来,忽视了帮助学生开阔国防教育眼界、培养国防技能的重要渠道。
四、“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建设路径
(一)夯实课程基础,构建“大思政课”型课程格局
按照“大思政”的建设要求,高校《军事理论课》建设关键是要破解课程归属和教育资源的问题。一是要明确《军事理论课》的归属部门,参照《形势与政策课》等课程的管理办法,统一归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一个独立的部门、教学部进行管理,出台关于高校《军事理论课》相应的设置和管理办法,上级部门可以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并定期检查。二是要根据《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大纲,积极协调学校、政府、社会、企业资源,因地制宜建设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和虚拟仿真实训技术,加快建设课程教学虚拟实践平台和教师教研平台。三是要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校内外相结合的专兼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通过开展精品课程观摩、课程研究、教学改革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4]
(二)建好教育主渠道,发挥课堂铸魂育人核心作用
《军事理论》课是提升大学生国防理论素养、深化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军训是练就大学生军事技能、培育和储备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路径。提升大学生军事教育教学实效,一是要加强《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将习近平强军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军事理论课》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中国军事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武装革命的壮丽史实和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新目标、重大举措将结合,将理论讲授与参观学习、VR虚拟仿真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军事理论素养;二是要强化军训作为大学生教育教学环节的闭环管理,建立完善的军训建制和齐全的军训内容,将提升学生政治觉悟、国防观念与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练就基本军事技能作为重要的评优和考核指标,将军训工作落实、做细、抓出成效。[5]
(三)深挖教育资源,针对性开展主题性教育活动
通过主体性校本化国家安全教育活动,不断巩固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练能力、提情怀。一是要坚持常规化主题教育活动与重点时间段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国家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微视频征集大赛和主题班团日活动等形式,在活动中继续巩固学生的国家安全知识;二是要注重烘托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总体国家安全的文怀元素,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三是要因地制宜,搜寻国家安全教育的学习教育资源,开展“寻访红色记忆”国家安全主题现场学习教育活动;四是鼓励学生积极践行青年责任,开展国家安全宣讲“进社区”“进校园”主题实践活动,做国家安全观的宣传者,国家安全的捍卫者。
参考文献:
[1]吕勇.“大思政”视角下高校理论课的多层面结合互构探究——以军事理论课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2022,No.255(10):197-199.
[2]彭靖咏.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2,No.301(23):124-126.
[3]余丽丽.课程思政融入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探讨[J].成才,2022,No.401(11):37-38.
[4]史彦,赵志豪.新《大纲》背景下军事理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2(10):79-82.
[5]杨明.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06):166-168+172.
作者介绍:刘锐腾,男,陕西渭南人,陕西理工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董文轩,陕西理工大学学生。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2022年度一般项目(编号:2022HZ1125)和陕西省教育厅2022年度一般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2JK0041);陕西理工大学2022年校级研究项目(编号:SLGFDYZX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