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左图右史”、“图文互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例

蔡亚明
  
新时代教育
2022年3期
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 上海 200032

摘要:傅斯年先生曾说过:“史学便是史料学”,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而研究历史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越来越高度融合,史料教学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图文互证”的证史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史学兴趣,逐步形成历史学习中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批判意识和兼容意识等,提升历史思维的品质,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本文结合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第二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的课题,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主线,围绕图文互证的史学方法,搜集了大料的原始史料,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帮助学生阅读史料,融合各个相关学科,使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宋代经济的发展状况,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

关键词:史料;图文互证;宋代经济

1教学思路的回顾

不同教学者对《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有着不同的教学设计,大多数都是以文本的解读、师生互动为主,对于史学方法、史料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我在拿到《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课题时,在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解读史料?如何带领掌握史学方法?如何在教学中践行史学思想?针对这些问题,我开展了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主线,搜集、分析史料,围绕图文互证的史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状况,总结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规律。

以“穿越宋朝”为导入,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宋朝经济的思考,为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再现”做铺垫。解释“经济”一词的概念,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吃穿用”思考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即农业、手工业、商业,并启发学生需要从史料中寻找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树立学生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以“寻找身边的《清明上河图》”的课下活动,课上教师鉴定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的环节,使学生懂得“原始资料”与“非原始资料”的区别,在图文等史料的研究方法上,教师总结为“看一看、想一想、证一证、得出结论”四步骤,通过简洁明了的步骤,引导初中学生树立“左图右史”、“图文互证”的史学理念。有了方法,便可以带着学生将方法应用于实践。在具体讲述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时,我分别从《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相关局部图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看一看图中有什么?想一想图中是什么?从手中的相关史料中去证一证,最终得出结论。之后又以“情景再现”的方式,使学生穿越到宋代,思考假如你是一位宋代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分别会种什么?买什么?卖什么?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让学生跨越时空,感知历史,提高兴趣,增强想象力。最后通过表格填写,归纳经济发展的重心,得出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难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的结论。

2核心素养的落实

从史料中提取信息,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本课堂让学生寻找或搜集身边的《清明上河图》,区分宋代、明代、清代三个版本,并使学生明白原始史料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如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与此同时教师给与学生相关的文字史料,以看一看、想一想、证一证、得出结论四步法,图文互证帮助学生还原真实的宋代经济。

从生活着手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阐释经济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经济,使学生能从吃什么想到农业的发展,穿什么想到手工业的兴盛,用什么想到商业贸易的繁荣,由简单到复杂,个人到国家,层层递进,掌握研究宋代经济的着手点。

从史料出发,情景再现感知历史,培养学生历史理解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课堂中穿插了情景再现,当学生探究完农业的发展状况后,设计情景再现,如果是宋代的农民,你会种植什么?怎么种植?吃什么?喝什么?当学生探究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后,设计情景再现,观看动态清明上河图,试想穿越宋代能买到哪些手工艺品?可以吃什么?喝什么?当学生研究完商业贸易的繁荣后,设计情景再现,思考如果是一位商人,可以做什么生意?去哪儿做生意?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其过程中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总结思考

第一,史料阅读与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市初中历史中考,关于史料辨别、史料分析的题型越来越多,加之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第二,注重史学思想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思想方法主要分为集证辨据、诠释评价两大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集证辨据的思想方法来帮助学生探究历史的真相。如通过寻找或搜集身边的《清明上河图》,帮助学生区分宋代、明代、清代三个版本,并使学生明白原始史料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证一证的方法得出历史结论。在教学设计中注重通过历史事实来得出独到而深邃的历史认知。如通过思考促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帮助学生总结历史经验;通过思考魏晋南北朝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帮助学生总结历史规律。

第三,落实史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本节课程渗透大量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以图文互证的方法,办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同时辅以计量史学、诗歌鉴史的方法,践行学科之间的融合。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它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平衡历史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技巧之间的平衡,既不能一味追求专业知识而忽略学生,也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而失去历史学科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2]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孟真先生遗著编辑委员会,《傅斯年全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第四册。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