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减轻自责心理的有效策略探究

陈丽霞
  
新时代教育
2023年8期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

摘要:通过对16位在《学生心理健康测验》中筛查出过度自责倾向的同学进行连续7周次的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前后采用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对这16位同学进行团体测试。结果发现,非常悲观解释风格的人数比例由75%下降为31.3%,没有同学是有一点悲观解释风格。同学们的G—B分数、HOB分数、B分数、G分数在两次测试中有显著差异。而且参与辅导的学生90%反馈喜欢这个团体和辅导内容,过半同学表示发现了更好的自己,对自己更接纳,遇事比较能够划清责任,勇敢承担,心理成长较大。

关键词:自责心理,积极心理学,解释风格

一、引言

每年9月我校心理室都会对初一新生进行心理体检,采用的量表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修订的MHT《学生心理健康测验》。从2012—2017年连续6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统计结果来看,排在第一位的都是自责倾向这个因子。

关于自责倾向,周步成教授等认为,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在儿童和青少年平时的生活中像打篮球、排球那样,如果自己的队输了,有些儿童和青少年就认为是因为自己加入了才输的,而一直放在心上。在受到责备或成绩不好时,常会认为是自己不好。自责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品质、缺乏自信,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

自责形成的机制是:孩子依赖心理强——>学习或干其他事情失败——>受到家长或老师严厉惩罚——>孩子对家长或教师产生反感——>学习或做其他事情遭遇更多失败——>受到家长和教师更加严厉的惩罚——>孩子的反感和敌意增强并表现出来——>家长或教师越发严厉地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在压力与恐惧下形成自责倾向。

归因风格(Attributional Style),这个概念源于 1967 年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 对“习得性无助”理论的研究,它既是归因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认知心理学中的 “认知风格 ”研究向归因领域的延伸。归因风格又称解释风格,指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归因认知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它是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归因倾向,是个体人格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Peterson,1995)。

本研究采用塞利格曼关于解释风格的概念。马元广[1]发现,消极事件解释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比积极事件解释风格更密切。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团体施测初一级同学《学生心理健康测验》,由MHT预警筛选,随机选取过度自责倾向并自愿参加团辅的16位学生。

2.方法

2.1前测:团体施测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

该问卷是由Seligman等人编制并由台湾学者洪兰翻译的,是用来测量个体的解释风格。该问卷共有48个项目,包含正向假设情境和负向假设情境各24个,每道题目仅测量一个向度,采用强迫选择的方式,量尺分数为“1”和“0”,“1”代表受试者认为发生的原因为内在的、稳当的、普遍的,“0”代表受试者认为发生的原因为外在的、暂时的、特定的。本研究笔者将选取消极解释、积极解释和整体乐观解释这三项指标来测查初中生的解释风格,其中如果个体的消极解释得分越高就表示被试越悲观,相反如果个体的积极解释得分越高就表示着被试越乐观,整体乐观解释分数是由积极解释的分数减去消极解释分数后的得分,最后的分数越高就表示被试在整体意义来说具有更为乐观的解释风格。

2.2.后测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

在同学们参加完7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后,团体施测CASQ。

三、结果

前测CASQ,从测试结果的(G-B)分数来看,解释风格为非常悲观(女孩平均分<4.0,男孩平均分<1.5)的人有12个,占的比例是75%,解释风格为有一点悲观(女孩平均分<5.0,男孩平均分<3.0)的人数是3个,比例是18.8%。

后测解释风格为非常悲观的人有5个,占的比例是31.3%,解释风格为有一点悲观的人数是0位,比例是0%。

对比前测,我们会发现,非常悲观解释风格的同学下降了43.7%,有一点悲观解释风格的下降率达到100%。

将被试配对后,两次测试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从检验结果看,G—B(归因风格总分)、HOB(悲观—坏事分数)、B(消极事件归因风格总分)、G(积极事件归因风格总分)两次测试有显著差异。说明参与团辅的同学明显变乐观,在事情不顺利时不过分责怪,自责倾向逐渐转向客观理性,会受胜利所激励,争取成功的功劳。

四、效果与反思

1.观察法。

同学们每次参加辅导的出席率都是100%,即使因事不能参加都会亲自或委托同学帮忙请假。辅导后,同学们待在辅导室久久不愿离去,经常都要提醒多次,才能全部离开。辅导期间,还有3位女生结伴到心理老师办公室倾诉他们的近期烦恼事。

2.访谈法。

活动后,邀请了5位同学接受老师的访谈,他们详细谈了某次活动中的触动,表示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对此挺惊喜。有位女生还流下了欣喜的眼泪。她说:“我在松鼠搬家活动中,一直以为是自己的原因才无家可归,从来没想到人数的问题导致,原来并不是我的原因。”受访5位女生表示如果还有机会会再参加这类团辅活动。

3.CASQ的数据可以说明我们的团辅是有效果的。非常悲观解释风格的人数在下降,没有同学是有一点悲观解释风格,参与辅导同学们的归因风格显著变化,从挫折中爬起以及正确划责的能力都有显著提升。

虽然我们对同学们实施减轻自责心理的方案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非常悲观解释风格人数的下降比例并不够理想,而且我们希望有更多同学能成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参与面也还不够广,我们将会邀请更多自责倾向学生来参与我们的团辅,优化团辅方案。

参考文献:

[1]马元广,李寿欣 .解释风格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21卷第7期

[2][澳]George W.Burns主编,高隽译.积极心理治疗案例—幸福、治愈与提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