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的“1+5”产业学院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目前,面向产业群,融科研教学、实践实训、创业就业、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研究多为理论层面,可复制示范性运行模式相对较少,且缺乏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本论文提出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基于产业链、价值链、教育链、创新链的“1+5”产业学院运行模式,这对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与改革,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产业学院、运行模式、产教融合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贡献了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中小企业沿着“专精特新” 道路不断升级发展,对熟悉中小企业特质和产业链特点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迫切需要同高校在产业人才培养领域进行更加深度的对接与合作。
河北省高度重视产业学院建设,出台了《河北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以促进产业学院建设。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体制机制建设、多元办学主体“共赢”方面、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方面缺乏典型案例和示范性模板,所以探索产业学院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
一、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内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探索性质的产业学院,而且本科院校居多,对于职业院校建设产业学院在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中往往存在三大核心问题,需要系统化设计来进行规避。
(一)产业对接性不足
相对于订单培养或课程共建的单项目合作,产业学院更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需明确本地区战略发展方向,针对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进行深度分析设置专业群,但很多产业学院因课程常态化安排与企业经营变化的冲突,以及课程设置受企业项目的限制,致使人才培养未能达到与企业零对接的效果。
(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院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将自身的二级学院直接定位于产业学院,但依然是原有体制机制,只是盲目的进行挂牌。在建设过程中,未能及时落实产教融合配套保障制度和组织人员架构,企业方在产业学院中的作用不明确,无法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产业学院应具有更大的职权,需要进行明确。
(三)校企双向服务能力不足
产教融合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但校企融入度不高、共赢点存在差异,致使校企双方在师资培训、项目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处于初级阶段。在“双高”建设或“提质培优”项目的大趋势下,产业学院下设的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或“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项目的建设,缺乏互动交流,学校无法为企业提供专项服务,企业也不能满足学校教学需求,致使校企双向服务效果不突出。
二、“1+5”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构建
为了解决产业学院建设中的三大核心问题,基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标准,从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对人才及岗位技能的需求出发,对接学生应当拥有的技能、知识和素养,构建“1+5”创新建设理念。
“1+5”模式中的“1”是指产业学院体系创新,包括建设理念创新、运营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5”是指“产学研训创”,“产”是指学院与当地产业相结合,“学”是指教学,“研”是指科研开发,“训”是指学生实训以及教师培训;“创”是指创新与创业。
(一)以河北省主导产业为对象,形成精准服务于产业链的产业学院体系
1.以构建专业集群为基础架构管理体系
产业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设院长一名,原则上由所在学院的院长担任;副院长若干名,由参与产业学院建立的双方或多方单位指定人员担任。产业学院日常管理由学院及企业共同负责。学校授予校内发起单位“XXX产业学院”牌匾,授予院外合作单位“XXX产业学院共建单位”或“XXX产业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牌匾。
产业学院中专业设置以3个以上为佳,且专业设置需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度对接区域新兴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产业学院办学定位、服务面向,优化专业布局,形成精准服务于产业链体系的专业集群,推动专业链深度融入产业链,实现专业集群化发展。
2.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系统化机制设计
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建立紧密型的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关系,创新协同育人培养新模式。校企合作内容包括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立校企互聘共用的教师队伍,产学研深度合作等。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包括用人单位定向/订单培养保 障、引入企业技能测评与岗位技能认证、逐步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等。
(二)主抓“5”项任务“产学研训创”,助推产业学院全方位发展
1.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社会责任一体化
遵循一切服务于产业的基本方针,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建设校企合作有效机制,面向企业需要建设人才培养体系。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需将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职责进行扩大化,实现产业与教育结合办学,融合育人的目标。
2.教学平台对接企业项目平台
推行三教改革,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资源建设。一是校企合作将企业项目资源转化为课程或教材,重构融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感知真实的项目环境和内容;二是将与企业合作共建线上资源包,除用于企业培训外,可重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3.科研项目对接企业运营
校企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利用企业真实项目进行科研开发;汇总双方成果申报省级支持项目,如电商综合产业园、研发中心等,对今后双方科研开发具有有力的推动作用。
4.学生实习实训对接教师企业实践
为了促进学生实践教学效果,校企联合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实习实训新平台;将学生实习与教师企业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同时到一个企业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5.分层分类教学,促进创新创业
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创业型学生培养的始末,重点解决学生创业意识。与企业联合开展创业培训,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创新创业培养质量。
总之,产业学院建设需更加注重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需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效果。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基于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的“1+5”产业学院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RSHZ-2022-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