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经济类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探索
2021年5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重点任务包含推进乡村振兴育人工作,鼓励高校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育人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成果。在新时代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思考如何将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培育经济类研究生利用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助力乡镇特色产业挖掘和发展,对于进一步提高经济类研究生实践育人实效是值得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类研究生实践育人的现状
结合前期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推进高校实践育人深入融入乡村振兴,设计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维度的问题对经济类研究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育人现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62份,收回有效问卷154份,涉及到5所高校经济类相关专业在校研究生93人、老师9人,目前在基层工作校友52人,总结如下:
1、实施形式方面。主要为高校统筹发动、学院团委组织、学院党日活动三个层面开展社会实践。高校在寒暑假组织乡村振兴主题社会实践,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三下乡”、“基层挂职锻炼”等实践项目。由学院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带队。项目主要内容以参观体验乡村产业和撰写调研报告为主,占比80%以上;部分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党支部共建开展实地研学的形式完成,占比约15%;少部分实践活动为导师团队内部组织,为导师个人联系社会实践资源、带队研究生前往乡村基层进行项目调研和实地考察,占比约5%。
2、实施周期方面。高校发起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寒暑假为主、每人参与1次、每次1-5天为主,学院暑期参与50人左右。高校组织的街道挂职实践项目为报名审核制,定岗招人,学生自主报名,实践时长为1个月到半年不等。师生党支部、导师团队的实地研学开展频率不固定,外出实践情况受疫情管控要求影响较大,一般一学期不大于1次。
3、实施内容方面。经济类研究生是所有专业中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最直接的学生群体,实施内容大多切合国家关于乡村振兴和“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要求,组织研究生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利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等知识走访调研农村企业和政府组织、接受农村发展实操教育培训、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等。
4、实施效果方面。第一,高校开展乡村振兴主题社会实践从客观上提升了经济类研究生对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理解程度,有助于高校经济类研究生更好地参与到国家各类乡村振兴政策的执行当中。第二,经济类研究生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和任务开展调研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获取和积累宝贵的生产实践经验,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引领积极良好的价值追求,促进经济类研究生全面进步成长。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放在田间地头,转变灌输和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经济类研究生实践育人的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遵循“三全育人”原则要求,聚焦十大育人体系中实践育人板块,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学科特色及文化底蕴,不断实践中探索经济类研究生实践育人的内涵。
一是深入落实实践教育,着力强化思想引领。立足“立德树人”育人初心,秉承新形势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强化思想引领。设立学院实践育人组织管理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体系的建设与组织实施,细化经济类研究生实践育人培育模式和职责,确保以实践促研究。
二是统筹梳理实践资源,多维搭建育人平台。专业培养上,开设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如《经济社会调查》课程、专业实践要求等;社会实践上,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博士团”等一系列与专业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与选调生校友所在乡村建立实践联系,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乡村体验国情民情。
三是贯彻经世致用理念,树牢知行合一标尺。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强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经世致用”实践理念,牢牢树立“知行合一”行为标尺,落实“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育人导向。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经济类研究生实践育人的实现路径
在新时代大思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加强经济类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如何将此项工作更聚焦、更出成效,结合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情况,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一是搭建乡村实践基地平台。一方面,以高校为主体继续发挥政策帮扶的稳定器作用,深化学校与乡村的结对帮扶,不仅各高校定点扶贫的乡村是高校开展乡村基层实践的重要基地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基层也是高校可以更新和拓展实践育人范围的重点县域,毕业校友可以协助搭建社会实践新平台,加强校村间的联系和帮扶。另一方面,“十四五”规划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提出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高校可以整合关于区块链、数字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推动完成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搭建乡村产销线上平台和配送供应项目,对于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和发展新型农业、进而释放数字红利、催生乡村新业态具有重要帮助。
二是搭建实践队伍和指导队伍平台。目前各高校现有的经济类研究生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基本是以学院或本校跨学院为单位组织开展,较少有跨学校的组合。可以在已有基础上,面向全体高校,鼓励跨学校、跨学科、跨地域组建团队,加强经济类研究生与不同高校相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学习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集中实践队伍智慧助力乡村振兴。同时,集合高校内外资源,内如高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外如农副产品企业、税务局、工商管理部门、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搭建指导队伍联盟,根据项目内容进行精准指导,加强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的精准度、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是搭建乡村振兴实践激励平台。高校可以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设立研究生定点挂职基地和岗位,给予研究生更多较长时间实践锻炼机会。同时,高校可以设立研究生乡村振兴专项比赛、项目和奖励,吸引经济类研究生的参与,也更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问题。
基金项目:2021 年度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经济类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2021SJLX27)
作者简介:曾婧,女,硕士,湖南大学,讲师;
王鹤翔,男,硕士,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