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家校社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摘要: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家长和社区要发挥好协同作用,社会也应积极参与,三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本文在分析特殊学校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家校社三方联动的特殊学校劳动教育模式,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论述该模式的建构,希望能够为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指导,促进特殊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参与。
关键词:家校社背景;特殊教育;劳动教育模式
特殊教育学校在家校社背景下实施劳动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特殊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还有助于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和社会融入。然而,要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紧密合作与支持。为此,本文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家校社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机构对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共同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受到重视。针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纲要》,对各地、市、校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并不全面,也不深入。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仍然保持着片面的看法,认为劳动教育只是一种填补时间的活动,缺乏对其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深入理解,忽视了劳动教育对特殊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社交技能和自我价值感的培养作用。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及教师甚至认为劳动教育反而加重了特殊需要儿童的负担,他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认知和干预等方面的教育上,而忽略了习惯、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产生了片面的认识,以为它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劳动,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二)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有待丰富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其主要目的是要使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使他们有更强的劳动意识,更好地养成他们的劳动习惯和能力。因此,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学校对特殊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主要有四种类型: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简单生产劳动、公益劳动,每一种类型都有若干项。但是,从实际出发,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劳动教育却普遍存在着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化和实用性等问题。一些学校过于注重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能,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劳动实践,如农业和服务业等。此外,课程内容的个性化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因为不同特殊教育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存在差异。
(三)劳动教育模式有待创新
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中,学校所选择和实施的教学途径对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引导特殊需要儿童进行劳动活动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或语言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资源。尽管特教学校设有情景模拟教室和主题活动教室,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偏向于使用讲解和辅助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特殊学生的动手时间减少,缺乏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和真实情境化的模拟,使他们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二、基于家校社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家庭方面
在特殊学校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中,家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孩子的劳动教育至关重要。首先,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孩子的劳动教育,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同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家务劳动,教会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协作,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次,劳动技能培养:家长可以在家庭环境中为孩子提供一些劳动技能培养的机会,如烹饪、洗衣等,通过这些实际操作的体验,孩子可以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并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最后,激发兴趣爱好: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参与劳动相关的活动。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工厂、农场等场所,让他们亲眼见到劳动的魅力和意义,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
(二)学校方面
一方面,学校要确定培养目标。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以培养特殊需要儿童的劳动技能、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为目标。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各种具体的劳动技能,如手工制作、家政服务、园艺种植等,为将来的就业和社会融入打下基础。首先,劳动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训练,学生可以获得特定的劳动技能,如纺织、烹饪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还可以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实践基础。其次,劳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通过参与各类劳动活动,学生可以学会自我照顾和自理生活,如个人卫生、衣物整理、饮食管理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照顾自己,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最后,劳动教育还应帮助学生适应将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融入。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并且,通过参与劳动活动,学生可以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构建家校社三方联动的特殊学校劳动教育模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参与。然而,要实现这一劳动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参与劳动活动;学校要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社会要积极参与,为特殊学校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和职业指导。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进特殊教育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利亚,蔺国花. 基于云技术构建特殊教育学校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研究[J]. 互动软件,2020(2):588.
[2]于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政策研究[D]. 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8.
[3]唐同云. 特教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 电脑校园,2019(2):9229-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