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语篇研读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应用的个案研究

吴梦欣
  
新时代教育
2022年9期
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宝鸡 721000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近年来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研究者及在职教师关注的问题。在以往的英语阅读课中,教师们重点关注词汇、语法等,学生们通过记忆、练习等达到英语教学标准的要求。现如今,通过语篇研读探索文章的主题意义已开始引起广大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着眼于语篇研读在高校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从“what”、“why”、“how”三个层次对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篇研读进行分析,以帮助广大英语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等方面充分理解基于语篇研究的课堂教学实施,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核心素养;语篇研读

一、引言

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学生学习外语有助于他们心智的发展,有助于了解和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爱国意识,提高文化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贯穿在整个课堂中,首先要研读语篇,分析教材、学生,把握文章主题,关注文章结构,梳理内容,分析语言,挖掘语篇的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成功的教学取决于教师对语篇的理解,教师的理解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程度、认知发展维度、情感参与深度和学习效果高度。因此,教师研读语篇是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语篇、培养英语核心素养的前提。

二、文献综述

(一)语篇研读的概念

语篇是一种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由交流过程中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组成的语言,每个段落和句子在形式上连接,在语义上连贯。语篇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包括书面语和口语。语篇分析旨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宏观层面的研究包括语篇的体裁、题材和语篇模式,微观层面的研究包括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性。在英语教学中,对语篇的深层分析被称为语篇研究,语篇研究是指师生对语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层加工,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对话语主题、文章内容、文体结构、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进行深层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二)语篇研读的What、how、why三个层面

what这个问题探讨了语篇“写了什么”,明确语篇的主题和主旨,明确了主题后,可以通过与主题相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生兴趣的情境来引入整堂课。同样,在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获得文章细节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已知信息与新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将语言与内容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基于文章主题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内化语言和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how这一问题是探讨“如何组织”,教师要明确语篇体裁与题材、插图与主题的关联、篇章结构、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典型句法和重要语法点等,然后围绕文体特征和语言特征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文章体裁、要引导分析语篇结构与内在逻辑关系,探索文章主题的升华和语法点的总结与探究等。帮助学生学习语篇知识,丰富词汇知识,感受语法的语用意义。它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细节和主题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所说或写的语言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why这个问题探讨“为什么要写”,教师要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态度和意图等,从而可以组织深层次的主题研讨和主题升华活动,如根据主题分析探讨自己的观点,评价做法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形成对主题的新认知和批判性态度,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提出阅读后的改写、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创作等产出性活动,解决问题的新思路理性和创造性地表达了个人的观点和态度,推动知识应用于实践。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分析高校英语教师如何从what、why、how三个方面研究语篇,进行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二)研究对象

目前,宝鸡市某高中已开始根据课改要求,逐步探索英语核心素养在四维目标教学中的应用落实。一些英语教师也已经将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堂中,采用“新课标”的建议从What、why和how三个层次开始将语篇研究应用于英语阅读课堂,此研究选取高中英语省级教学能手优质阅读课教学案例作为教学案例样本。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走进课堂观察教师实践课堂教学情况。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实施情况,课后根据笔记整理教学设计和过程。

2.文本分析法,首先分析语篇文本,理解字面含义,挖掘其中隐含的内容,其次分析教师的文本解读,更全面地表达语篇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实现语篇的突破,更好地为研究得出结论服务。

四、语篇研读案例分析:

通过观察这位省级教学能手教师的阅读课,该课文选自高中英语选择6Unit1Art。根据这位老师课后我的笔记和整理的内容,分析对这位老师文章的语篇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活动。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位老师的教学活动,探讨研读语篇教学方法。

语篇研读

【what】The Best of Manhattan’s Art Galleries这篇文章介绍了美国曼哈顿三个著名的艺术博物馆。每个博物馆都有不同于其他博物馆的特殊之处,第一个博物馆The Frick Collection展示了Henry Clay Frick这座美国富饶人生前的房子、家具和艺术品。第二个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展示了5000多幅现代绘画和雕塑,第三个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展示了来自美国、欧洲、中国、法国等世界各地的艺术收藏品。但你会发现每个博物馆都与艺术相关。因此,这门课的主题与艺术有关,教师可以在学生生活中与艺术密切相关的话题上引入这门课。【why】通过介绍美国曼哈顿的一些著名博物馆,让读者了解美国博物馆、美国文化。在教学设计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著名的博物馆或具有本地特色的博物馆,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外文化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how】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分为三个段落,分别介绍美国曼哈顿的三个博物馆,每个博物馆的地址,馆内陈列的艺术收藏,以及所有博物馆不同于其他博物馆的特殊之处。例如,The Frick Collection博物馆主要展示Henry Clay Frick生前居住的房子、家具和艺术展品。第二个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没有楼梯,整个建筑都是环形的。第三个博物馆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教师在讲授各博物馆时,可以通过情景设定作为导游向学生介绍博物馆。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选修6(Unit1 Art),第三课阅读课《曼哈顿最好的艺术画廊》the best of Manhattan's art galleries.

2.教材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民版选择六第一单元阅读课部分。这个单元的中心主题是“艺术”,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三部分。阅读部分内容包括四个教学步骤:复习(review)(Pre-reading),阅读(While- readiag)和读后(Post-reading)。

(2)在阅读部分,老师设置教学情景,在课堂上扮演导游的角色,让学生参观曼哈顿的美术长廊,让学生了解各个美术馆的具体地址和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同时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文化自信。

3.学情分析

(1)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阅读课上能根据教师所提问题和设计的活动进行自主思考并小组讨论合作,并且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在词汇量及相关阅读技巧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和训练。

(2)结合本节课的话题,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具体信息应该是无障碍的,但学生英语水平上差异相对比较大,以及表达与这个话题相关的观点等方面有困难,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要有难易度区分,注意层次性,在语言输入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自己。

4.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加深对西方文化和各博物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可以初步使用博物馆的某些相关词汇和表达句式,对家乡当地博物馆的位置、特点进行介绍和说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和语言,学生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技巧,同时加强听、说、写等能力训练,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生了解曼哈顿著名美术馆,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对艺术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提高学生文化自信。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各博物馆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运用文中相关词汇和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向他人介绍博物馆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以上王老师教学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深入的语篇研究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需要,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体现。

五、结论

由此可见,我们对语篇的研究方式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从而影响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合理有效设计,从而影响学生对语篇内容的理解方面和学习效果。在进行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用what、why、how来思考和分析语篇,掌握文本主题、内容要点、文章结构、逻辑和语言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课堂深入解读课文,分析教材,把握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融合多学科知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索语篇的主题意义,促进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要注重培养批判性和创新性,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Celle M,Elite O. Discourse and Context in Language Teaching:A guide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Cook G. Discourse[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0. [5]Cook G.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1989.

[3]Decant G,Emerald V. Improving the Teaching of Read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4]Leech G N. The Language in Advertising[M]. London:Longman,1996.

[5]王  蔷,钱小芳,周  敏.英语教学中语篇研读的意义与方法.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2019.40-47页.

[6]黄国文,王宗炎.语篇与语言的功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9]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 6(选修)[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0]梅德明,王蔷.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