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影响中班幼儿(在园)破坏性行为的因素及教育对策

朱哲伦
  
新时代教育
2022年15期
苏州工业园区尚城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摘要:破坏性行为即儿童损坏家中或他人的财物、损坏公共设施的行为。这种破坏分为两种,“有意破坏”和“无意破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有意破坏”。对于幼儿产生“有意破坏”的行为,有着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而如何应对幼儿的这一破坏性行为对幼儿教师的教学,对于幼儿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破坏性行为,幼儿,心理因素,动机,教育对策

破坏性行为即儿童损坏家中或他人的财物、损坏公共设施的行为[1]。这种破坏性行为分为两种,“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无意破坏的行为主要出现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如递给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刚接过去,就把手一松,“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坏了。这个时期的幼儿由于反应协调机能还很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他们的“破坏行为”主要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孩子也常常会发生一些“有意破坏”的行为,如孩子能叠起1~4块积木,搭好后,父母看了称赞他,但突然之间他把叠高的积木推倒,还高兴的大笑[2]。

一、幼儿在园破坏性行为的现状

在幼儿园中,破坏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幼儿主动的去破坏别人的东西或者是班级事物。教师和家长在应对幼儿表现出的这些行为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当今学前的体制问题,一个班配备2名教师,而面对的是30名学生,在学生多,教师少的情况下,一定会有学生会被忽视。而当幼儿表现出一些破坏性行为的时候,教师往往注意不到,或者是不会被重视。

二、影响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

任何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发和维持的,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也不例外[5]。幼儿会产生这种破坏性行为与他的心理息息相关。

(1)、模仿心理引起的破坏性行为

幼儿是天生具有模仿力的人,他在其成长过程中能够自如的模仿其生长环境的语言,行为[6],对于周围环境中的一些行为,幼儿能够很聪明的观察并且把他自己的观察模仿下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幼儿接触到多媒体的机会增多,在网络上的一些不良的广告信息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

(2)、好奇心引起的破坏性行为

儿童的好奇心很早就出现了,在新生儿时期,婴儿的探索反射就可以看做是好奇心的最早的体现。在破坏的过程中,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创造力得到了发展,想象力也得到了丰富和完善[8]。

幼儿在园的一些破坏性行为也正是由幼儿的好奇心引起的,他们看见教师的一些新奇的东西,出于好奇,他们便会去摸一摸,碰一碰,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教师的叮嘱:“这些东西千万不能碰哦!”更加增强了幼儿的好奇心。

(3)以吸引教师注意为目的的破坏性行为

一般以吸引教师为目的的破坏性行为是比较常见的,幼儿出现这种行为往往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我认为出现这种行为和幼儿早期形成的依恋有关,幼儿没有形成和照料者的亲密关系或者良好的依恋关系,这样的儿童往往过分的渴望成年人的关注。

(4)、排解情绪的破坏性行为

幼儿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当幼儿受到不好的待遇或者是幼儿受到的待遇不符合他自身的要求是,幼儿便会找一种发泄情绪的办法,破坏性行为正是其中的办法。

(二)、社会因素

导致幼儿产生破坏性行为的社会因素是基于心理因素之上的。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习地点,幼儿是最先在家庭中受到启蒙的。然而,随着如今经济水平的发展,家长对孩子是极尽宠爱,只要是孩子要的东西没有一样是不答应的,这就造成了孩子的自信心的膨胀,在他们脑海中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只要是我想要的都会有”。

(2)、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报刊、书籍、电视等媒体越来越多的把外部的世界带入家庭和幼儿园,影响着儿童的日常活动和成长环境,并且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发展[9]。幼儿容易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一些不良的信息或者不良的行为,尤其是幼儿看到的一些破坏性行为,无论是趋于好奇心还是模仿,幼儿都会学着媒体中的样子,将东西破坏。

三、教育策略

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在教育方法上要针对不同动机产生的破坏性行为采取不同的方法。教育方法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进行改变。

1、榜样法

榜样法是一种利用孩子的模仿行为而产生的一种方法,教师利用班级中好孩子作为榜样,供幼儿模仿。它是建立在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其代表人物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10],所以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幼儿模仿力这一特点,利用榜样进行教育。

2、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

当孩子出现破坏性行为时,教师也可采取适当的批评手段,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使得孩子基本形成道德的观念。当然这个批评教育不可太过严厉,而且要使用恰当,一旦使用不当,会对孩子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3、给幼儿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破坏性行为,针对孩子的这些破坏性行为,教师不要马上介入,应该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当幼儿在独立解决问题后,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从中获得相关的经验既丰富又深刻[12]。

4、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

前面说到有一种攻击性行为的动机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在针对这一动机的行为所采取的策略,我认为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因为出现以这种动机为目的的行为的幼儿,往往缺乏关注,或者内心缺乏安全感。

参考文献:

[1]务本 幼儿的“破坏性行为” [J]幼儿教育,1989,(11):24

[2]务本 幼儿的“破坏性行为” [J]幼儿教育,1989,(11):24

[3](英)理查德·克里普斯 社会心理学摘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丽丽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110-111

[5]姜大慧 小学生破坏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育,2011,(3):73-74

[6](意)蒙台梭利 有吸收力的心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5-6

[7]池谨,冉亮 学前儿童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8-109

[8]李凡 正确看待幼儿的破坏性行为[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9,(7):28-29

[9]池谨,冉亮 学前儿童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07

[10]姜大慧 小学生破坏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育,2011,(3):73-74

[11]梁玉华,苏丽 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  2012(2)

[12]黄小莲. 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J]. 学前教育研究,2006(6)——发表于国家级期刊《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02(下).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