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应该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应该思考怎么做好教学。而实验教学属于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如何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便成为了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究,期望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有效性策略;实验教学;初中生物;新课程
引言:
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的内容以及方法都出现较大变化,实验教学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为保障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思考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在实验教学中,影响有效性的因素有:教师因素。教师属于学生完成实验的指导者,若教师过于干预学生实验,会影响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若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不够及时,也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1];学生因素。学生能否真正参与实验,亲自操作实验,属于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实验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活动,亲自完成实验,才有利于学生培养应对实验问题的良好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给予学生操作实验的更多机会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实验教学的传统思维,给予学生更多操作实验的机会[2]。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实验步骤进行设计和改良,在实验课中,应该将更多时间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并尽量保障更多学生都能操作实验。在学生遇见实验的问题时,也需要为他们留出时间空间,促使学生在小组中结合实验状况去分析和解决。
如核心素养中对学会使用显微镜的能力要求,学生能以显微镜去观看植物细胞,以此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更多机会。教师应该在示范实验后,鼓励学生结合“观察植物细胞”这一目标,自主思考和确定实验需要的器材、主要步骤等等。然后,应该由学生分成小组去完成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能亲自使用显微镜,知道如何操作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植物的细胞,并在观察中真实地看到植物细胞的形态,去分辨细胞壁等细胞结构。总而言之,在学生亲自操作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对植物细胞的理解会变得更为深入,对植物细胞也会印象深刻,这保障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及启发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操作实验的经验和能力不足,教师有效的指导,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实验课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验,把握指导启发的时机[3]。当学生遇见实验问题且难以解决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去启发学生,再次促使学生操作实验。在学生完成实验后,也可以启发学生对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等进行改良创新。
如,在“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以显微镜去观看细胞。但是,虽然很多学生能在理论学习,在对教师示范实验的观察中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知识,但实际上在学生亲自去完成实验时,他们还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可能对显微镜的操作不到位,因此难以顺利观察到植物细胞。在学生遇见此类问题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组内解决问题的状态,在学生思考后仍没有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你们看看显微镜有没有出问题?正确操作显微镜的方法是什么?”等问题去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重新梳理实验的理论知识,梳理自己操作实验的过程,纠正对实验的操作,最终顺利观察到实验现象。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启发,对实验教学有效推进的影响很大。
(三)对实验难点及问题做总结分析
影响实验的因素比较多,实验的某一步操作失误,便容易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每个实验中都有不同的难点问题,为帮助学生吃透实验,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对各种难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如,在“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以显微镜去观看动植物细胞。但实际上,很多学生的实验操作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学生的实验尾声,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自己遇见的实验难点和问题进行讲解,由学生、教师合作着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一些学生可能还不会操作显微镜,此时,教师可以再次利用示范操作,为学生演示操作显微镜的要点,班级的学生也可以讲解自己在操作显微镜时的小技巧和注意事项等等。在总结分析环节的支持下,学生们对实验的遗留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这帮助学生巩固了实验学习的结果,有利于实验教学提高有效性。
结束语: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形式出现了变化,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实验教学属于生物教学中的重点,为保障实验教学的有效和顺利,教师需要明确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结合实际,探究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为学生的生物学习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佟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9(3):1.
[2]王玉川.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2.
[3]金鹏飞.关注实验核心提升实践能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