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三灶编织促幼儿园本土文化建设的研究

杨芬
  
新时代教育
2022年34期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中心幼儿园 广东珠海 51904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理解3-6岁年龄阶段幼儿的兴趣和特点,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灶编织,将其融入到幼儿园各类学习活动中,促使本土文化得以创新与发展,逐步养成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在这种本土化的园本活动,幼儿能够更多地体会本土文化魅力,感受家乡发展与自然环境,激发热爱家乡与祖国情感,促进幼儿园本土文化内涵发展,提升办园品质。

关键词:三灶编织、幼儿园本土文化、研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同时建议教师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幼儿园立足于三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灶竹草编织,思考其具有教育价值的部分,结合幼儿的年龄情况、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灵活运用不同的本土文化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家园活动等,让幼儿在不同的活动中接触本土文化,形成对三灶编织文化的正确认知,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发展小肌肉动作、认知的发展、文化的熏陶等,让幼儿在感受本土文化魅力的同时身心健康成长[1]。

一、概念

1.三灶竹草编织技艺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是珠海市三灶镇民间传统的草编织和竹编织技艺。历经一代代编织能手的传承和创新,如今三灶竹草编织制品兼具生产劳动实用功能以及岭南沿海艺术特色,是珠海农耕时代竹草编织工艺的重要见证。2015年11月,“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产品有大小款式的草席、手袖和各式各样的箩、篸、笼、篮、筛、箕、篷、罩等,据不完全统计品种达38种。这些编织品有的是生产用具,有的是生活用具,还有的被当为礼品作馈赠。[2]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取源于本地的竹草植物资源,适应时代与现实的需求,靠民间智慧和技能,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享受,也为我们留下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传统技艺,这种技艺应被保护和传承。

2.本土文化建设

本土文化就是指不同文化经过本地域人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沉淀之后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与纯粹性的文化,是独属于本土的一种文化形式。随着现代社会地域之间边界的模糊,本土文化已经不是绝对的本土化,而是逐渐融入了各地区的文化,这促使本土文化得以创新与发展[3]。本课题的本土文化专指三灶镇中心幼儿园师幼创新发展中的三灶编织。

二、三灶编织活动对幼儿园本土文化建设的意义

幼儿园三灶编织活动的开展,就是想方设法地将本土的各类资源作为幼儿教育资料,结合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兴趣,师幼产生、设计符合幼儿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的编织游戏活动。由此可见,非遗文化三灶编织在幼儿园的本土文化建设具有如下意义:

幼儿园三灶编织活动的开展,就是想将本土关于三灶编织的各类资源丰富幼儿活动内容,结合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兴趣,师幼产生、设计符合幼儿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的编织游戏活动。由此可见,非遗文化三灶编织在幼儿园的本土文化建设具有如下意义:

1.提高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就在身边,激发幼儿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家乡的特色,对三灶编织等文化产生热爱之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厚,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转变学习方式,提升本土文化活动实施质量。幼儿的学习方式就是做中玩,玩中学,游戏就是幼儿的学习途径,让幼儿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丰富的游戏材料中,自主自发的探究本土文化,将这些带有家乡特色的元素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以幼儿活泼、好玩的方式,巧妙地融入到幼儿园各类活动中并发展与创新。避免简单的说教和照本宣科的传承。

3.能够进一步调动三灶编织本土资源。在幼儿园园本活动建设中,幼儿园教师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传统文化等多角度探寻本土文化,发现本土文化特色,从而发掘出更多有趣、新颖、丰富的文化资料。

4.培养幼儿学习品质。在深入三灶编织活动的开展中,逐步培养幼儿积极主、认真专注、不怕苦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心中油然而生对家乡的热爱、为祖国自豪的情感。

5.促进幼儿园本土文化内涵发展,提升办园品质。三灶编织文化浓郁了幼儿园本土文化氛围,在统筹和研磨下,进一步完善本土化园本课程体系,提升园本特色课程的系统化、全面化。

三、幼儿园开展三灶编织活动

我们在本土文化概念中提到:随着现代社会地域之间边界的模糊,本土文化已经不是绝对的本土化。因此,幼儿园三灶编织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单纯非遗的传承,更多的是结合现代的材料和幼儿的特点去尝试更多的编织,发展幼儿的活动。我们研讨中制定活动实施计划:

1.打破局限。三灶编织活动不是单纯的手工技艺学习,我们还在活动中渗透了文化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借助在开展活动中生成的教学活动案例,形成园本教材,对幼儿进行三灶编织文化、知识、技能、情感的渲染。带着爱家乡,承非遗的情感,幼儿再进行编织作品的实践探索,从中学会编织的技能技巧,创造出让人欣喜的作品和编织方法。

以活动《编织扇子》为例,编织的材料不再是竹子和草绳,而是把毛线一上一下在扇骨上编绕,搭配不同颜色的毛线,继续缠绕,完成作品。用了编织的方法,换了不同的材料,孩子们体验了编织的过程,享受编织的成果,对“非遗”不再陌生。

2.浓郁编织艺术氛围。老师和家长们收集了大量乡土的编织材料、编织工艺品、和自发编织的作品,巧妙运用编织元素,充分利用幼儿园大厅、楼道、班级互动区、自然角等空间,创设一处处具有浓郁编织气息的环境,为孩子欣赏、感受、发现编织艺术的美,营造一个浓厚的编织气息。

3.家、社、园三位一体。收集家长资源,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感受三灶编织技艺,2021年,联合金湾区文化馆邀请传承人汤何佳老伯来园指导,并成功申报金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利用“社区资源”来到海澄社区,感受编织文化的魅力;把编织游戏和材料送到姐妹园三灶镇第二中心幼儿,与之联盟玩起户外编织游戏。

参考文献:

[1]教学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09).

[2]丁凤霞.因地制宜,构建科学有效的园本课程[J].山西教育(幼教),2021(9):66-67.

[3]金湾区委宣传部、金湾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及金湾区社科联联合编纂的《金湾历史文化丛书》第三辑之《三灶竹草编织技艺》2016(12)

[4]曹海琴.让本土民俗文化点亮园本课程——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再思考[J].儿童与健康,2021(9):46-47.

[5]刘星妤.本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22,(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