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特色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李恺 孙熠 王少华 沈宗洋 王竹梅 洪燕
  
新时代教育
2023年7期
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景德镇 333403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特色高校应该积极推进工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面向新经济形态下的产业发展,对接企业对工科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培养适应我国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此背景下,结合行业特点及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内涵,本文提出了采取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提升为基石,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建设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培养满足“新经济、新业态”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特色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体系

引言

我国地方特色高校每年要向行业输送大量的工科毕业生,然而很多企业常常感到的却是人才招聘总是“吃不饱”,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远远不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学科专业不能满足产业技术需求,这要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我国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1],全力探索工程专业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2],以支撑服务发展动能转换,为新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动力。在新工科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地方特色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优势学科及专业建设,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科毕业生,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1 地方特色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和目标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特色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面向新经济形态下的产业发展,突出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既要强调通识教育对于专业教育的支持,也要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凸显人才培养的产业需求。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3],优化设计符合新工科人才需求的材料化学专业培养目标,采取基于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提升为基石,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1基于工程教育理念,更新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条件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体现出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行业服务面向。地方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要体现本校固有的人才培养特色,对接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体现对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3,4],优化设计符合新工科人才需求的材料化学专业培养目标。在新经济、新业态的背景下,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应该是能够胜任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针对陶瓷材料和新材料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出并实践工程解决方案,以适应新时代陶瓷材料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推动材料行业技术进步。

2.2以素质为基石、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影响学生最终展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培养目标是否能够达成预期[5]。所以,地方特色高校为达成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构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从相关行业背景出发,将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因此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核心方向,支撑学生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凸显人才培养的产业需求面向。同时,企业专家有必要全程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建设,使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企业最新技术与需求有机融合,使课程体系真实地反映现代产业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使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改革更加适应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2.3 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1)强化双师型师资建设,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建设,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推进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6]。从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来看,虽然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但是拥有企业生产经验的教师较少。在学术背景知识上占有优势,但在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缺乏经历和经验。因此,为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工程背景,要定期组织专职教师到相关企业进修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在相关企业内挂职或顶岗工作、参加企业生产、设计、研发、管理等实际工作。

(2)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拓展实践教育机会

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需搭建高质量的“双创”教育平台。“双创”教育平台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供场地,保障学生“创新-创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双创”实践教育可以通过训练项目和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实施,实现创新型思维训练与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的实施可以参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以项目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项目作为专业教育的拓展课程开设,由学生自主组成小组或创新团体通过选拔和综合评判后开展项目。项目的选择要结合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部分,凸显创造性和必要性。

2.4 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工程教育以及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质量评价是任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把控的重要举措。地方特色高校建立并完善合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制定与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地方高校必须要面对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并实施与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相适应的各项评价机制,使评价内容呈现多维度,包括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评价以及教学条件评价。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不少地方特色高校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这要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我国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和目标,探索地方特色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基于工程教育理念,更新优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构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提升为基石,以能力培养为重心,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建设和完善了地方特色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韩冰源,贝绍轶,崔伟等. 面向“新工科”的汽车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科技视界,2019(34):75-76.

[2]张锦,朱小梅. 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视域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高教学刊,2019(6):143-145.

[3]马建民.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课程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1(7):61-64.

[4]杨坤,赵同彬,谭涛等.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工程力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J]. 高教学刊,2019(19):38-40.

[5]崔颖. 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 高教探索,2009(3):88-90.

[6]周东帅,百志好,孙凌燕等. 新工科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科技风,2022(17):163-165.

作者简介:李恺(1985-),男,汉族,讲师,博士,从事材料类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1.江西省教改项目“双一流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特色高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材料化学专业为例”,编号:(JXJG-20-11-8)。

2.江西省教改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特色专业产教科融合及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编号:(JXJG-20-1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