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逻辑意蕴

葛志元
  
新时代教育
2023年29期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有着严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本文剖析了二者协同育人的历史必然性、理论可行性和现实价值性,有助于厘清协同育人的内在契合点。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当前,随着数据信息化和科技智能化的广泛应用,企业生产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高校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成为推进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历史逻辑

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更加深入。在西方,以德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都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内容。德国把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建立了完善的劳动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重视。195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指示》,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工农兵”,劳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坚持并发展毛泽东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他指出,“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也应该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这对于他们的德育、智 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的”胡锦涛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举措时,他强调到要以劳动实践为基础,落实党的教育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2018年9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了第六次全国教育大会,在充分融合了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后,结合当前实际,把长久以来所遵循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扩展完善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逻辑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逻辑是十分紧密的。二者的共同目标、相互补充完善的知识结构、协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等方面都体现了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容共融性

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都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学生思想理论素养的提升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劳动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二者的相互结合,可以使学生既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又具备理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通过实践和体验来提高人们的认知和情感水平。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劳动教育注重培养人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重要素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包含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例如劳动价值观、职业道德等。这些相互渗透的内容使得两者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体共通性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全面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党委统揽本校教育教学管理,是学校最高的政策决策者和工作领导集体。学校、政府、社会和家庭是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主体,统筹各方优势力量和资源,推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实施对象,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教学方法具有显著的一致性。

(三)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路径融通性

劳动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它强调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在劳动教育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纪律观念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同时,劳动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可以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对于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逻辑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逻辑,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方法,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在实践中的协同作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以劳动实践为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劳动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实践,可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价值,感悟其背后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职业精神,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知、可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提升劳动教育的思想内涵。劳动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但同时也需要注重思想性。在劳动教育中,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在组织学生参加实习活动时,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强化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有利于完善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引导教育方向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可以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学习情况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化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教师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力量。在实践中,通过组织课程教师参加课程教学提升培训和课程研讨会议,进一步提升教师对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把握能力,开阔课程教学的视野和扩展教学手段,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更好地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施桂红,冯江英.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4):48-50.

[2]赵菲.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01):165-166+172.

[3]崔楠,郑铭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机制研究[J].辽宁教育,2023(10):80-84.

[4]王一芳.美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研究——以声乐教育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01):157-160.

[4]石建勋,付德波,李海英.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是“三观”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0(24):38-40.

作者简介:葛志元,男,汉族,1990-03,江苏沭阳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

课题/基金项目:江苏省202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育人路径研究(2022SJSZ056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