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我国教育学研究特征分析:基于数据标注的实证分析

赵凌霄 葛春晖 朱玉君 方煜然
  
新时代教育
2023年13期
南京工程学院 2111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为了探索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学特征研究的方法,文章选取了中国知网2011至2020年所有有关教育学论文信息作为统计分析的基础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对样本论文进行了关键词、作者、方法理论应用情况等进行频次分析、计量分析。从中得出我国学者在教育学研究特征方面的相关论文中熟练运用研究方法,教育学发展趋势良好等结论,同时也发现运用方法类型较少等不足,并提出了在研究教育学相关论文是的相应解决方法。

关键词:教育学;特征研究;文献计量学;频次分析;知网

一、引言

公认的在五四运动前期我国教育学以引进日本、德国教育学思想与著作为主,倾向于制度变革以及教育发展;五四运动之后,美国教育理论开始兴起,教育学研究重点开始转变为实验与创新。【1】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作为学术研究中实践较为简单的研究方法,在我们这次用来数据采集的4838篇文章里被多个不同的作者使多次。例如邹晓东在《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社会网络学习行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等的文献进行层次回归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探究了教育学教育制度体系在现在的发展状况。还有一些学者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进行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比较,例如法国预科教育与我国本科教育的教学法比较与融合研究,对教育学研究方法进行使用效率上的统计。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方法

数据采集过程中的所选择的检索词具有主观性,而文献内容又客观存在,所以根据检索词得来的教育学特征研究状况具有随机性。同时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标注时,每个人对于文献摘要的理解不同,标注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考察。本文采集的5284篇文献,不仅仅是基于对教育学特征的研究,同时也囊括了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以及多种教育学学术体系的比较讨论,并且在数据标注之后对于数据进行归并,筛选等处理,以此来保证数据一定程度上的全面与准确。本文采集到的所有论文共计6804。其中80%的论文是从中国知网摘录,其他20%收录各种期刊。由于在标注数据摘要过程中方法论的关键词有时候是模糊的,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度,本文基本根据原文内容进行采集,减少主观理解。

2.2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对上述6804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中国知网自带的高级检索工具实现对相关文献的采集,并结合Excel的表格分类,将数据分为不同类型;以阅读摘要为主,寻找论文核心方法论,数据源,使用的软件工具,模型。为了更好提取文献中不同的研究方法,基于已有方法论构建方法论词典,并在采集标注过程中不断更新词典,利用词典与标注的对应分析。最后利用Word和Excel对数据进行人工清洗和整理,借助Python对数据统计,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上述多种研究方式的应用,以揭示教育学特征研究中不同方法论的使用。

三、方法论频次分析

本文将使用频率在10次以上的研究方法定义为高频方法,并对高频方法进行统计,如表格3所示,可以观察出教育学研究方法应用的频次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样本论文中应用到的研究方法共有1574种,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都超过了100次,案例分析方法更是突破了300次,说明在研究教育学时,研究人员更加偏好使用案例分析以及问卷调查。

同时根据研究方法频次统计还可以看出案例分析作为定性分析方法,问卷调查这种数据收集方法是2011-2020年间在教育学研究中被经常使用的方法。虽然使用的研究方法种类总数很多,但是使用次数较多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说明在运用研究方法对教育学进行研究的时候角度还是过少。

四、研究总结

长期以来,教育学科的学科地位、学术定位都是有争论的议题,然而不只是社会科学领域内部有异议,更大的质疑来自教育领域内部,来自教育实践者,教育学科所提供的种种理论、策略、方法总被指责对实践适应不良。【6】不过教育学发展至今,多数学者对于该学科的研究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对于教育学特征分析也越发规整。“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总体上探讨教育研究中对象与方法的关系及适宜性问题”【7】,当然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学者们对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使用也需要进行拓展和创新,以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天健,李政涛.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回眸与当代审视[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04):39-51.DOI:10.16783/j.cnki.nwnus.2022.04.004.

[2]宋萑,付钰.立德树人:教育学科实践属性的新时代锚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27-34.

[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4,18,19,306-313,309-312.

作者简介:赵凌霄,男,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大学本科在读,课题小组组长,研究教育学研究特征。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