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辨析修辞手法的主要方法

——以对比与衬托修辞辨析为例

曹全应
  
新时代教育
2023年22期
杨陵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陕西杨陵 712100

摘要:语法是解决语言表述通顺与否问题,逻辑是解决语言表述正确与否问题,而修辞是解决语言表述优劣问题。可见,修辞关涉语言表述的高阶素养。历年的高考试题一直有对修辞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古诗鉴赏、文学阅读和语言运用等板块。从阅卷数据反馈来看,考生的作答很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发现,许多师生和个别命题者对某些修辞手法多有混淆,如对比和衬托、对比和对偶、比喻和比拟、借代和借喻、借喻和暗喻、移觉和移就等等。笔者以对比与衬托修辞辨析为例,简要说明这个问题。

关键词:语法;对比;修辞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分析或说明的手法。对比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的、相对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手法,它也是诗文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更鲜明、更突出、更易懂,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印象。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即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对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作为修辞手法,对比和衬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1.目的不同。使用对比是为突出对比项之间的本质差异;使用衬托是为突出被衬托项的特点。

2.地位不同。对比修辞中,两个对比项的地位是一样的,不分主次;衬托修辞中,被衬托项和衬托项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以被衬托项为主,衬托项为次。

3.语境不同。对比多用于议论或者说明;衬托多用于描写或者抒情。

更容易混淆的是对比修辞和衬托中的反衬修辞。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就用了衬托手法(同时还用了夸张),属于其中的正衬。作者的目的是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和汪伦的友情更深;和汪伦的友情与桃花潭水并非平行关系,而是属于主从和重轻关系;此衬托用在抒情句中。

再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里用了衬托手法(同时还用了对偶),属于其中的反衬。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作者的目的是以“蝉噪”和“鸟鸣”来衬托“林静”“山幽”。其中,“林静”“山幽”与“蝉噪”“鸟鸣”并非平行关系,而是属于主从和重轻关系;此衬托用在写景句中,在写景时反衬常表现为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等。

又如爱情诗“你在时,你就是一切;你不在时,一切都是你”。这里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了夸张)。作者的目的是表现“你”对“我”的重要性——“你”是“我"的全部意义;这里“你在时”和“你不在时”的关系是平行关系,没有主从和轻重之分。

以上辨析对比和衬托时主要运用了修辞手法辨析的五种常见方法。

(一)定义区别法

即内涵区别法。因为定义是对对象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所以从定义出发进行辨析,是比较稳妥的一种方法。例如“比拟是直接赋予对象以对象所没有的动作行为特征”。“花儿笑弯了腰”就是直接赋予“花儿”以它没有的动作特征“笑弯了腰”,所以它是比拟,属于其中的拟人。如果是“花儿像人一样笑弯了腰”就不是比拟,因为它并非“直接”赋予;该句属于比喻,本体是“花儿”,喻体是“人”,相似点是“笑弯了腰”。

(二)分类区别法

即外延区别法。有些修辞手法的分类是周延的,我们可以此来辅助判断修辞手法。

据此,我们如果大胆假设某句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进而小心求证:如果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那是拟人还是拟物呢?如果能够肯定小类判断,那么对它的大类判断就更稳妥了。

(三)特征区别法

在辨析易混修辞手法时,可以借助这些修辞手法最突出、最易操作的一条(最多两条)特征来辅助判断。如以下归纳的一句话修辞:

比喻多集中在名词上,比拟多集中在动词上,移就多集中在形容词上。

借喻因为相似,借代因为相关。

排比项数至少是3,反复项数至少是2;排比增气势,反复为强调。

对比侧重内容,对偶讲究结构。

(四)典例区别法

修辞知识,如果只停留于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规范,难免枯燥乏味,抽象深奥。如果能列举典型的例子,则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例如,关于排比、反复、顶真、回环和呼告等修辞,我们可以这样的例句加以说明:

排比:阅读是一种认识、阅读是一种提高、阅读是一 种获得。

反复: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顶真: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弯弯的小桥下面有那映在水面上的弯月。

回环:门掩月黄昏,昏黄月掩门。

呼告:我爱你,真理!

与修辞手法并列的是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因为这三者都属于广义修辞范畴。在选择句式时,首先需要辨析汉语中的修辞句式分类,按用途和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析使句和感叹句。学生可以结合下面这首诗来加深理解。

红豆

王维

红豆生南国,(陈述句)

春来发几枝?(疑问句)

愿君多采撷,(祈使句)

此物最相思!(感叹句)

典例区别法需要与定义区别法、分类区别法和特征区别法一起综合使用,以实现学习中的“理例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能结合典型的、精巧的例子来识记,理解起来就更容易。

(五)建模区别法

即运用“建模"思维,把语文学科中的一些“理”进行符号化和图示化的表达,以期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有关概念解析的,能用直观、简洁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此外,我们也可以这样表示排比、反复、顶真和回环等修辞手法:

排比:AB,AC,AD

反复:AB,AB

顶真:AB,BC,CD

回环:AB,BA

由此可见,建模区别法非常有利于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同时,形成“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以上简要介绍了辨析修辞手法的主要方法,它们不仅可以用在修辞手法的辨析上,就是在语文学科中的文字、标点、文言、古诗、语法和文章学等其他方面的学习上也有借鉴价值:甚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不无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曹全应(1979-12-2-),男,籍贯:陕西杨陵,民族:汉族,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与历史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