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网络“亚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与对策研究

谢颖 陈明爱
  
新时代教育
2023年31期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近年来,社会内需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青年一代社会心理逐渐失衡由此产生“戏谑”、“狂欢化”的心理,“亚文化”这个代名词伴随网络媒介的传播,进入人们的视野。凭借这一网络狂欢的现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得以释放,并且找到自我认同感,在这部落化的亚文化圈中得以慰藉。大学生在我国网民规模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误导,因此本篇论文就是对基于网络亚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亚文化”;青年大学生

一、网络亚文化概述

(一)网络亚文化概念

亚文化,也称次文化,是指在某个较大的母文化中,拥有不同行为和信仰的较小文化或一群人。亚文化具有部落式的特点,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作为图腾似的,类似信仰的东西将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人皆合在一起,并且由于其自身特色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所以才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圈子。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网络文化不仅是社会文化的延伸,还是社会文化多样化的体现,同时网络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和价值观念。网络亚文化是一种区别于网络主流文化,体现着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网络流行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有着极为重要 的影响。网络亚文化主要包括二次元文化、表情包、土味视频、弹幕文化、鬼畜视频、嘻哈、恶搞、粉丝文化、佛系“丧文化”等等。

(二)网络亚文化特征

网络亚文化具有多种特征,首先,网络亚文化的群体具有多样性,不同的网络亚文化群体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性格、爱好、能力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不同的群体在网络上聚集时也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因此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网络亚文化类型;网络亚文化具有边缘性,网络亚文化的传播仍然有限,并没有被人们广泛认识,因此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网络亚文化具有颠覆性,网络的普及性和虚拟性使得一些亚文化主体对主流文化的质疑和不满得到表达,因此这种颠覆性也表现在网络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的颠覆性;网络亚文化具有媒体性,网络亚文化需要通过各种媒体来表达,各种各样的媒体也给网络亚文化提供了一个表达的窗口;网络亚文化具有离散性,网络亚文化的多样性使得网络亚文化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使得网络亚文化群体结构处于离散状态。

二、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对网络亚文化的认知状况

如今的网络世界丰富多彩,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网络亚文化伴随着网络这一媒介,进入到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生活占据了青年大学生大量时间,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大学生广泛的参与到网络的使用当中,因此也较易受到网络亚文化的影响。

事实上,大学生普遍接触着网络亚文化,例如常见的网络亚文化形式有弹幕文化、星座文化、二次元文化、网络流行语等,这些多种多样的网络亚文化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着,但在大学生的认知中,并没有将这些形式归于网络亚文化的范围中,这种情况也说明了很多大学生对于网络亚文化的认识是不完善的,并不能分辨网络亚文化的类型,各种各样的网络亚文化充斥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对大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大学生对网络亚文化的参与状况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可知,当今的大学生们深刻的接受着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尽管很多大学生对于网络亚文化的认识还是存在不足,但网络亚文化强大的吸引力与渗透力,让大学生们已经不知不觉的成为网络亚文化的传播者和使用者。

比如对于弹幕文化的认识与使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学生都表示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会参与弹幕讨论,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知道这是一种亚文化类型。弹幕讨论是随着网络发展并传播起来的,由于是在网络上进行,因此十分的便利,同时也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因为弹幕讨论多是匿名的。在这种匿名讨论过程中,人们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因此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参与。

弹幕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的一种类型,已经渗透到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对大学生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隐性的影响,同时由于网络的便利,大学生非常容易参与和传播这种影响。

(三)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利与弊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激发创新意识。大学生对于网络技术运用的十分熟练,这给大学生创造参与网络亚文化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具备的技能来进行文化创新,从而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创新创造意识,促进社会进步。第二,增强求知欲望。网络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平台,通过网络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事情,打破了以往封闭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个多彩的新世界,传播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三,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青年大学生是被赋予希望的一代,在承载着美好希望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压力与责任。于是青年大学生们融入了网络亚文化当中,通过这种隐蔽的方式来消解自己的压力,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导致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网络亚文化各种各样,例如审美出现畸形、崇尚暴力、信仰不坚定等,这也是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社会障碍。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需要面对面的与人交流、独立的思考问题,具备一定沟通交流能力也是我们作为大学生所必需的。但对于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却表现的十分冷漠,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丧失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导致与人交往出现障碍。第三,导致身心健康出现问题。随着现在网络的日益发达与普及,大学生也变得十分依赖网络,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购物等日益占据大学生的生活,甚至发展到片刻都无法离开网络。大学生沉迷在这种虚拟世界中,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快乐,以致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对现实的各种不满,造成身心健康失调,而且也会出现人格的异化,逐渐与现实脱轨。

三、网络亚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本身心理特征

当今社会网络十分发达,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网络,大学生是处于三观尚未完全定型的时期,容易受到误导,也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大学生通过网络,容易接触到各种新鲜事物,好奇心会驱使大学生去进一步探索网络亚文化,追求独特性与个性新颖也会驱使大学生投入网络亚文化的拥抱。求异心理与从众心理是部分大学生的真实写照,这些心理也会推动网络亚文化的发展,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网络亚文化,但是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不了解网络亚文化,因此普及网络亚文化的相关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为尚未正式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常常会感觉理想与现实遥不可及,因此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从而也会逐渐导致“丧文化”的出现,“丧文化”也是网络亚文化的一种类型,当这类文化在网络上流行开来时,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大学生们往往会去追逐这种文化类型,并且逐渐沉迷于“丧文化”无法自拔。过度的沉陷在“丧文化”中,会产生一种绝望的、消极的、孤独的心态,渐渐的会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人生索然无味,“佛系青年”的出现也是如此。沉迷于“颓废”,这种习得性无助感也会逐渐加深,从而对自身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偏差,对自己丧失信心,影响个人的理性判断。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大学生是青年主力军,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一个必备品,几乎人人都能接触到网络,但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却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网络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十分广泛,网络运用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尤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一种非常便利的方式。尽管高校已经普遍使用网络,但是对于网络文化的讲解,却还没有系统的课程,这是值得改进的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难免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的举动,进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多元文化传播对大学生认知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几乎时时刻刻能接触到网络。在这个重要背景下,广大学生无法避免地会接触到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会带给大学校园很多的激情和生机,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因此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趋于多元化,并没有像过去那样单一了,他们的思想具有多种特征,比如独立性、多样性、批判性和跳跃性。他们不再迷信权威,也就更加的开放与包容。也恰恰是因为大学生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所以大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离。所以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很有必要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出具备实践性的教育策略。

(四)社会网络文化环境的复杂性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面对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更需要正能量的传播。但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空间内,相关的法律监管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也给负面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我们应该采取有效引导和积极监管相互配合的措施,全方位治理不良的⽹络环境,让那些不文明的、负面的网络文化消失,让正面的、积极地网络文化占据⽹络主阵地,为我国营造一个正面、文明、和谐的网络世界积极奋斗。

四、网络“亚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文化选择能力

面对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作为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与选择能力,关键就在于,要培养自己对于选择权的感知能力,要有意记录每一次选择的过程,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偏好是怎样形成的,是由于思维定式还是有受到其他事情的影响?另外还要想想自己为什么会直接排除某些选项。总而言之,要将自己的选择工具箱尽可能地丰富再丰富。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网络的参与者,在网络空间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大学生群体由于身心发展的未完成性,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较弱,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网络文化选择能力。形形色色的网络亚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所以要有效利用网络亚文化的积极影响,去除网络亚文化的消极影响,自觉接受优良的网络亚文化的熏陶。

(二)大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以中国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从全社会整体的思维视角进行的。思想教育是使学生按照教育工作者所设计的适宜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把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思想和党的方针进行恰当的传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今的多元文化大背景下,在对大学生产生思维上的影响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比如,目前的大学生更注重网络教学方式和信息的获得方式,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的多种形式进行自我意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自主性。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认识、行为规范等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网络建设,使网络空间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强化对大学生的培养,例如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建立专门的网络教学平台,使网络教学成为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补充。

(三)扬长避短,理性应对网络亚文化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快捷之外,也“捎”进了无尽的烦恼。为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其一味地“堵”,不如扬其“长”,避其“短”,正确引导,主动出击。伴随着网络而出现的网络亚文化也是如此,尽管网络亚文化有利也有弊,但对待网络亚文化不能只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就完全肯定它或者看到它消极的一面就否定它,而要对其辩证看待,既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要注意扬长避短,理性应对网络亚文化。

从有利的那一方面来看,主流文化可以将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这样不仅能使广大学生获得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和视野,同时也能使参与其中的网友,获得更加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我们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网络亚文化中的“梗”一旦形成,会以一种爆炸式的速度快速传播。当然这会是一把双刃剑,积极与消极的信息,都会在其中爆炸式传播。因此,网络亚文化会包含着偏离主流文化的一面,其中就会有消极的文化因素。部分网民因为教育程度不足和社会阅历不够的原因,往往很难分辨出网络亚文化的好与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在不经意间传播负面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逐步减少过度的消费和恶意的攀比等不良现象。因此对待网络亚文化,我们不仅要十分的警惕,而且也要理性的去看待。

(四)坚持开放包容的网络文化发展理念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对待网络亚文化不能“一刀切”,这样很容易激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产生消极后果。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网络文化发展理念,不仅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也要倡导网络亚文化的多样化,凝聚好主心骨,使网络亚文化健康的发展,平等的看待网络亚文化。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处理好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坚持好正确的方向。总而言之,当前的网络亚文化还在蓬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采取一种保守封闭的态度,而是要以一种开放、包容和全面的态度来看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亚文化的积极作用。

五、结论

时代一直在发展,技术也一直在进步,我们的生活空间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网络与人类已经密切相关,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喜欢新奇的事物,追求个性的新颖,但同时自身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熟,对于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积极引导,扬长避短,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理性应对网络亚文化。

参考文献:

[1][英]安迪.班尼特.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2]方俊逸.大学生网络亚文化活动的价值取向审视及引领研究——以S大学为例[C].西南大学,2021.

[3]骆心怡.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C].中南民族大学,2019.

[4]王凯.网络亚文化现象理论解析[C].西南政法大学,2010.

[5]谭彬彬.网络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C].西南科技大学,2019.

[6]周雅琴.网络亚文化冲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C].江西财经大学,2022.

谢颖: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届思政专业学生。

陈明爱: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