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面临着新的传播与传承挑战。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为背景,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问题。通过对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的分析,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结合实际案例,论述了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与可能的挑战。本文旨在为新媒体从业者、文化传承者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数字化时代
引言
在数字时代,新媒体的兴起为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等新型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与独特价值的非物质财富,亟需在数字化时代找到与之相适应的传播与传承途径。
一、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数字时代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带来了新的考验与机遇。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在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更显尤为重要。本研究将探讨这一问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旨在深入了解数字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复杂现状。
(一)背景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但不限于语言、习俗、传统技艺等,是一个民族、一个社区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在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下,这些文化元素在传承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数字工具的兴起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但也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表面化和碎片化。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既有全球性的共同性,也有本土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所以,我们需要从全球视野出发,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深入研究其在数字时代的传承问题,以找到平衡全球性和本土性的途径。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刻理解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挑战与机遇,并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体来说:
第一,通过对新媒体环境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的传播与传承面临的具体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信息碎片化、传承路径的多元化等。
第二,深入挖掘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媒体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推动其传承。
第三,本研究将结合具体的案例,通过成功与困境的对比,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行策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实践参考。
第四,本研究也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理论的发展。在数字时代,文化传承不再是封闭的、传统的模式,而是需要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进行创新与拓展。通过对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深入研究,我们有望为文化传承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背景与研究意义的探讨为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文化传承面临的复杂问题,实现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催生了全新的文化传播格局,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本章将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从社交媒体平台和短视频传播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作用、机遇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
(一)社交媒体平台的作用
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之一,以其强大的社交性质和广泛的受众群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社交媒体,人们能够快速、直观地分享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实现了信息的广泛传递。在这个新的传播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被更多人了解和关注。
(二)短视频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短视频平台作为一种快速崛起的数字媒体形式,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呈现形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更具生动性和直观性。通过生动的画面、生活化的表达,短视频成为一种更贴近年轻受众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形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激发年轻一代的文化兴趣。
短视频传播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短时间内传达信息的限制可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内涵难以完整呈现,传播的过程过于依赖观众的感官刺激,容易偏离文化传承的初衷。过度追求点击率和流行元素也可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中失去其独特性和传统价值。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传播渠道,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深刻传播,以及如何平衡传播的便捷性与文化传承的深度,是摆在面前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审慎思考、科学引导,以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要求。
三、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在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机遇。本章将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通过探讨传统技艺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挑战以及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促进作用,剖析数字化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产生的影响。
(一)传统技艺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手工技艺、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一系列的传承困境。第一,传统技艺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而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形式使得这些技艺在传承中遇到了时间压力。传统技艺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导师传承,而数字化传播的迅猛使得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通过短期学习和快速获取信息,这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第二,数字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使得传统技艺的深层次传承面临被削弱的可能。传统技艺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传承。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形式更注重简短直观的展示,难以完整呈现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容易使得传承变得表面化,失去深度传承的根基。
(二)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了积极的作用。第一,通过新媒体平台,传统技艺可以更广泛地传播至全球,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认同。这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使得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在本土得到传承,更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认知与传播。
第二,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承者可以与观众直接互动,回答疑问、分享心得,形成一种更加开放、共建式的传承模式。这样的互动不仅促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方式,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
四、案例分析
(一)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案例
1.茶文化的数字化传承
中国的茶文化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借助新媒体平台成功进行了数字化传承。通过短视频、直播和社交媒体,茶艺师傅可以实时分享茶艺表演、茶叶制作过程,甚至通过线上课程传授茶道心法。这种数字化传承不仅让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关注,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参与。线上互动让茶文化传承变得更具活力,传统的茶文化得以融入现代生活,使其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2.传统手工艺品的社交化推广
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成功地将其作品推向市场。通过展示手工制作的过程、分享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积累了大量的粉丝群体。通过直播销售、线上商城等方式,他们成功地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生活相连接,为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开辟了新的市场。这种社交化推广使得传统手工艺品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受众,也创造了经济效益,为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面临挑战的传承实践案例
1.京剧传承的数字化困境
尽管京剧作为中国的传统戏曲,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在数字时代却面临一系列的传承困境。传统的京剧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而在快节奏的数字社交媒体平台上,难以深入挖掘京剧的精髓。由于京剧表演较为庄重,与快速刺激的短视频平台形式不太匹配,传统京剧在数字传播中面临受众狭窄、传播速度慢等问题,影响了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承。
2.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难题
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如刺绣、剪纸等,由于学习难度大、传承环境差,面临着新媒体时代的传承难题。尽管一些手艺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制作过程,但由于实践性强,学习过程难以迅速呈现,很难在短时间内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传统手工技艺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使得其在数字时代的传承变得举步维艰,急需更有效的策略来平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成功的案例展示了新媒体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积极作用,但挑战也表明了数字时代的快速传播形式对传统文化传承提出的新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创新方法,并且保持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尊重和保护。
五、未来展望
在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未来,我们期待在数字时代更全面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以下是对未来发展的一些展望:
(一)制定全面的政策支持体系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相关机构应当制定全面的政策支持体系。这包括从法律、财政、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政策纲领,提供资金支持,鼓励相关从业者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创新实践。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防范文化侵权现象。
(二)引导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未来应当更加积极地引导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造更为生动、互动的传承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现代生活。鼓励相关从业者探索数字媒体的边界,将新媒体与传统手工技艺、戏曲表演等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创造出更具创意和吸引力的传承形式。
(三)培养数字时代的传承人才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支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人才队伍。未来的发展应当注重培养既懂得传统文化内涵,又具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传承人才。在高校教育中,可以设立相关专业,加强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传承的交叉学科研究,培养具备双重素养的专业人才。此外,鼓励传承者适应新媒体环境,提升其数字传播的能力,更好地与年轻一代进行互动。
(四)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
在数字时代,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引导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尊重。新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塑造文化观念的平台。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精神内涵,以及其对社会、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引导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鼓励传承者在数字平台上分享非物质文化的故事,让这些文化元素在数字时代得到更全面的传达。
(五)构建国际性的合作平台
未来,国际合作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通过建立国际性的合作平台,促进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互鉴。借助新媒体,我们可以更好地共享传承经验、探讨数字时代下的传承策略,推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传承与发展。
在未来,数字时代将持续发展,新媒体将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引导社会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们有望在数字时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六、结论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面临挑战与机遇。成功案例揭示了数字化传播的潜力,但面临京剧等传统文化困境。在新媒体时代,需平衡传统与现代,创新传承方式,努力保护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环境中的传承,以确保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吴梦瑶.基于新媒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以浙江卫视《妙墨中国心》为例[J].文化产业,2022,(16):40-42.
[2]曹洋,黄琳.后疫情时代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5):63-66.
[3]董睿.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评《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新闻爱好者,2021,(06):109-110.DOI:10.16017/j.cnki.xwahz.2021.06.034
甘肃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甘肃秦安麦秆编织品的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202310740067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彦平,甘肃秦安,学历本科在读,河西学院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研究方向:新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