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视域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与实践
摘要: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与实践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逐渐兴起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分析教学现状,探讨了该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学生需要适应任务的要求并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备某些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为了实现该模式的有效实施,学校及教师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及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任务驱动;研究策略
引言: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逐渐受到质疑。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一种更加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式。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与实践的教学现状,分析其中的优势及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及思考,以促进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一、新课标视域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与实践正在逐渐得到推广及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提倡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学现状方面,基于任务驱动的数学课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数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任务中也能够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度。然而,基于任务驱动的数学课堂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挑战。第一,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及精力设计、准备及评价任务,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第二,学生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及阻碍,需要教师提供及时的指导及支持。第三,教师要保证任务的质量及适应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任务中有所收获及进步。
二、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探究,通过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学习的动力。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提供实际问题及任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及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效果。并且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任务驱动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常常需要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倾听及尊重他人的观点,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及实际任务,学生需要运用数学概念及方法进行推理及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与实践在新课标视域下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及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与实践的策略
(一)选取有挑战性的数学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有一定难度及挑战性的数学任务,这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及探索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中设计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场景中的情境来理解及应用负数的概念。如给学生提供气温变化的问题,让学生观察一周内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并用正数及负数表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及讨论,探究气温变化及负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负数的初步认识。在任务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概念及实际情境进行联系,需要思考及解决问题。而任务的难度及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考欲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任务的实施,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问题中,主动思考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运用,进而加深对负数的理解及认识。在设置任务时,教师需要注意任务的难度及适应性。任务不应过于难解,否则可能会让学生变得沮丧及失去兴趣。同时任务的难度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避免出现过于简单无挑战性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能力特点来进行调整及个性化设置,以提供合适的任务,并促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推进数学思维及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在任务展开之前,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及思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者及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进行思路的引导及问题的解决。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可以提出启发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及思考:
1.什么是多边形的面积?对面积有什么认识及理解?
2.怎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是否可以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广到其他多边形上?
3.通过观察及实际测量,能找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吗?
4.有没有办法将任意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熟悉的形状,从而计算其面积?
5.面积及周长有什么关系?能否通过周长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在学生尝试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自主的探索及思考。教师提供简单的实例及示范,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多边形面积概念的初步认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者及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进行思路的引导及问题的解决。通过提问、示范、讨论等方式,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重要的数学概念及规律,并运用这些概念及规律来解决问题。通过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及指导下进行自主的探究及思考,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数学思维。
(三)强调问题解决过程
教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表达及描述学生的思维过程及策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鼓励学生描述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生通过讨论及分享不同的解题方法,相互借鉴及学习,进一步拓宽解题思路。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培养灵活的数学思维方式。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图表、模型、图形等工具,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及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及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解题的方法及策略,从而形成更加系统化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自信心。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及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合作学习及交流能力
任务驱动的数学探究往往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思考及发现。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解决有关小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思考及发现。在任务实施中,学生可以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共同解决小数相关的问题。学生自由地讨论及交流自己的思考、找出解题的方法及策略,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及发现。教师提供适当的引导及支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挑战自己的思维,共同探索数学的奥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相互借鉴及学习,学习并理解他人的解题思路,拓宽自己的数学思维。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合作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及讨论数学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热爱,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及沟通能力。同时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也可以适时给予学生合作规则及评价指标,帮助学生有效地合作及互相支持。教师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合作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及指导,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在数学探究中的参与度、共同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教师的组织及指导则可以营造一个合作、互动及积极学习的数学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及能力发展。
(五)提供适当的反馈及评价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关于任务展开过程及结果的反馈及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提高的方向。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数学思维方式。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关于任务展开过程及结果的及时反馈及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提高的方向,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数学思维方式。在任务实施中,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评价及反馈。对于学生的任务表现,教师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给予积极的鼓励及肯定,并指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及突出之处。同时教师也应该指出学生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及指导。利用反馈及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后续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数学思维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定期检查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及习惯。通过及时的反馈及评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及数学思维水平。学生通过反思及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提高的方向,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积极的数学思维方式。
(六)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将数学任务融入实际生活或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数学任务的兴趣及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作为任务的背景,或者通过故事情节来引入任务。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提供有关购物、测量或金钱计算等实际场景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理解及应用小数的概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及意义,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任务的兴趣及参与度。通过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将数学任务与实际生活情境相连接,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及理解。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及感受数学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现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思维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主动参与及积极性。教师在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及探索来掌握数学的知识及技能。教师可以提供实际物品、模型、图表等物质工具,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及感受数学概念及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及应用数学知识。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及方法。这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能力发展。
总的来说,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与实践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并且通过合适的任务设计及学习环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学科素养。
结论: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与实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及应用。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数学任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任务中能够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及参与度。
然而,该教学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花费较多的时间及精力设计、准备及评价任务。同时,学生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及阻碍,需要教师提供及时的指导及支持。教师还需要保证任务的质量及适应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任务中有所收获及进步。因此为了推进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与实践的有效实施,学校及教师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及研究。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培训及交流分享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教研机构及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及教学经验的交流。只有教师及学校齐心协力,才能够真正实现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与实践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旭佳.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江西教育,2024,(03):72-74.
[2]林亚英.任务驱动,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下旬),2024,(02):46-48.
[3]王东梅.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析[J].智力,2023,(36):100-103.
[4]杨新宏.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寻[J].智力,2023,(36):52-55.
[5]马平庆.小学数学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图形与几何”说课为例[J].新课程,2023,(2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