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幼儿园支持性运动环境创设策略

方湘梅 祁丽苹 陈剑琴 王梅梅 陈莉萍 通讯作者
  
新时代教育
2024年4期
1.龙岩城发育智第一幼儿园 福建龙岩 364000 2.龙岩城发育智第五幼儿园 福建龙岩 364299 3.莆田市城厢区佳艺幼儿园 福建莆田 351199 4.莆田市荔城区艾幼尔幼儿园有限公司 福建莆田 351100 5.莆田市荔城区蓝天幼儿园 福建莆田 351106

摘要:环境是幼儿园运动区活动的核心载体,对其功能发挥与活动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规划和构建幼儿园运动区环境时,务必坚守幼儿教育的基础原则,借助环境设计的有效性,有力推动和支持幼儿在运动区内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与发展。本文在阐述环境创设对幼儿园运动区活动的作用、幼儿园运动实践现状的基础上,从因地制宜创设支持性幼儿运动环境、全方位有效地利用幼儿园运动环境、以科学的眼光合理选择活动区材料、注重教师在运动环境创设中的作用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幼儿园支持性运动环境创设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支持性运动环境环境创设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育儿理念和实践活动中,相当一部分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偏向于过度重视智力培养而相对忽视体育锻炼的现象,这一趋势被形象地概括为“重智育轻体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却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导致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忽视。与此同时,现代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居住环境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随着高楼大厦的崛起和居住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生活在独门独户的封闭式住宅中,这样的生活环境减少了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机会,使得他们更多地沉浸在室内活动之中。比如,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沉迷于电子游戏以及玩电动玩具等,已成为许多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静态娱乐方式占据了孩子们大量的闲暇时光,挤压了原本可用于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而导致了孩子们普遍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面对这种现状,社会各界应当充分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仅要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更要提倡健康的体育锻炼,鼓励孩子们走出家门,参与到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中去,以实现身心同步成长和发展。

一、环境创设对幼儿园运动区活动的作用

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深受个体、环境及动作任务相互作用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纽厄尔强调环境对动作发展的重要性,尽管其作用可能隐而不显,却深远持久。在幼儿园背景下,优化运动区环境对提升幼儿运动能力具有以下关键作用:

(一)激发幼儿运动兴趣

幼儿园运动区的教学活动依托丰富的材料资源展开,环境与材料之间紧密相连,优质材料构成了运动区环境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激发幼儿参与运动的热情,需精心设计与布置运动区硬件设施,投入多样化的运动和游戏材料,为幼儿开展各类运动奠定基础。比如,铺设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爬行垫,既能美化环境,又便于幼儿进行各种钻爬和跳跃活动;而安装在墙上的安全飞镖,则既美观又富有趣味性,促进幼儿投掷游戏的开展。如此,营造适宜的运动区环境,既美化了空间,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运动素材,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运动兴趣。

(二)规范幼儿运动行为

在运动区教学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教师需引导幼儿在运动过程中遵循游戏规则、保持秩序,爱护游戏和运动器材,避免大声喧哗、争抢玩具、推挤他人等不当行为。除了教师的直接教学指导外,运动区环境也能无形之中塑造幼儿的行为模式。为此,教师在设计运动区环境时,应刻意强化环境的教育引导功能,运用图文并茂的标识系统,引导幼儿自觉自律,逐步形成规范的运动行为。

(三)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轻松、自由且开放的运动区环境能够极大地吸引幼儿深度参与,鼓励他们开展个性化运动和游戏。教师首先应丰富运动区的活动材料,赋予幼儿充分的自主运动空间,随后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启发,确保幼儿在运动中展现创新思维,从而借助运动区活动提升创造力。

综上所述,环境与幼儿运动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优质的环境创设对幼儿运动区活动成效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幼儿园在组织运动区教学活动时,务必重视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双重构建,创造出有利于幼儿快乐运动、健康发展的适宜环境。

二、幼儿园运动实践现状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大部分幼儿园拥有了宽阔的户外空间和先进的运动设施配置,操场区域装备了大量的现代化运动器材。然而,这样的硬件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导致了一种教学上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时,过于依赖大型的综合器械和标准化设备,导致体育活动内容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目前的运动课程设置中,多倾向于重复使用这些现成器材,忽略了器材品种的多样性(表现为高结构化特性),这不仅降低了运动器材的整体使用率,而且使得活动设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足,器材的投放与期望达成的锻炼目标并不吻合。为解决上述问题,应积极开展针对运动环境改良的实质性研究工作,其目标是让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环境因素在幼儿运动教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及其深远意义,促使教师们能够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设更加适宜、丰富多样的运动环境。

三、幼儿园支持性运动环境创设的具体策略

(一)因地制宜创设支持性幼儿运动环境

在创建支持性幼儿运动环境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场地条件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将传统的“统一活动模式”创新转化为“分区活动模式”。通过科学划分运动区域,满足不同年龄、兴趣和发展阶段幼儿的个性化运动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区域内进行自由、积极地探索。同时,教育理念上也需从单一的“模仿学习”转向鼓励“探索学习”。倡导幼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激发他们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亲身参与和自主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各种基本动作技能,而不是单纯依靠模仿成人的示范。此外,运动环境的营造应引导幼儿从“被动接受运动”转为“主动参与运动”,让他们能够在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环境中,自发地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这样不仅能有效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更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坚韧不拔、勇于挑战的精神风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将在与周围环境中的同伴、教具等互动交往中,逐渐形成尊重他人、爱护物品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其社会性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最终,通过这样的支持性幼儿运动环境,孩子们能够真正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实现全面而和谐的成长。

(二)全方位有效地利用幼儿园运动环境

1.立足整体,充分利用室内室外的空间。

在整体布局和空间利用层面,为了有效地应对室内运动场地有限的问题,学校应精心规划并高效运用室内外所有可用空间。例如,在雨天这种特殊气候条件下,可巧妙安排室内多功能厅、走廊乃至班级内部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确保即使在雨季也能持续提供户外活动的替代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在不同季节和天气变化中享受到户外运动的乐趣,积累多样化的运动体验,从而切实执行每日至少2小时户外活动,其中至少包含1小时体育活动的规定,确保运动锻炼在四季变换中不间断。

2.优化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运动区域。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引,运动环境的构建强调因地适宜原则,并始终将安全性作为首要考量。充分利用幼儿园前后的操场以及架空层空间,科学设立适应幼儿发展阶段的动作训练区域,按照拓展地面空间、立体化开发、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布置各类游戏与运动设施,既保证基础动作技能得到充分锻炼,又能满足各层次幼儿个性发展的需求。

3.立足发展,创设富有特色的运动文化。

立足于幼儿全面发展,构筑富有地方特色的运动文化氛围。以我国体育明星和龙岩本地冠军人物事迹为切入点,着力培育具有家乡特色的运动文化。具体措施包括在室内走廊划分出三个主题廊道:“家乡—中国—世界”,其中家乡运动文化部分以龙岩地区体育冠军为核心,展示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影响力,设立互动墙供幼儿分享观后感与创作作品;中国冠军廊则集中展现国内著名运动员风采,介绍我国主办的各项运动会和体育项目,设置小型体操表演舞台和运动主题创意涂鸦区;世界奥运廊则详述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让幼儿在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和接纳运动文化。通过这一系列文化载体的构建,为幼儿搭建起一个能观赏、能互动的学习平台,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关注、参与热情与深厚的喜爱之情。

(三)以科学的眼光合理选择活动区材料

1.材质的科学选择,让器材更具操作性

在选择适宜的材料方面,幼儿园要特别强调科学挑选材质,以保证运动器械既轻便又牢固,方便幼儿搬动。例如,采用轻巧的杉木来制作部分运动器械,并在关键的连接处加装钢片以增加其稳固性。这样的设计旨在支持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和使用各种器材。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在参与运动活动时,不仅能通过移动、拼装和组合器材来提升活动的挑战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发展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尺寸、样式设计的适宜性,让器材更具适切性

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幼儿园在器材的尺寸和样式设计上应采取多元化的策略。例如,凳子不仅有不同的形状,如半圆形和方形,还有不同的尺寸和高度,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这种多样化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所有幼儿的需求,还能够增强器材的实用性和适切性,从而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器械,进而在运动中得到更好的体验和发展。

3.不同逻辑的呈现,让器材更具多样性

运动器材的设计深植于特定逻辑体系中,包括型号规划、空间配置及动作发展规律等元素,使得同一种器材能依据不同的型号选择与摆放方式适应各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实现多元化的使用目的。以梯凳为例,其灵活的高度调节、长度变化以及宽度设置为幼儿开辟了广阔的探索天地:梯凳可以平铺或层叠,帮助幼儿完成跨越或穿行的动作;当三至五个梯凳叠加起来时,就形成了一个可供攀登的“人造山峰”;若将梯凳并列直立,则成为训练侧行移动的理想工具;而梯凳横向放置形成的“隧道”则适宜幼儿进行匍匐前行的练习。另外,通过整合长凳、梯凳及木板等多种器材,还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爬行活动场景。因此,幼儿园应当深入挖掘器材的多功能潜力,以灵活多变的展示形态满足幼儿对于运动多元探索的需求。

4.低结构、可重组的特点,让器材更具探究性

器材的低结构化、多元化及高度可操作性设计,目的在于激励幼儿主动地组合各类材料,诱发其开展探索性的运动和游戏,从而催生出多种多样的运动体验。这一策略通过提供简单易用、可自由拼接和重组的器材,激发幼儿参与创新性的运动游戏。例如,不同长度的梯子、凳子、木板和木块经过各异的组合搭配,可以解锁无穷无尽的游戏创新可能:木板与木墩的结合即可制作成简易的单人跷跷板;梯子与凳子的联手则可构造出形态各异的“模拟桥梁”;木板置于凳子之上即刻转变为滑梯;而长木板、凳子与梯凳的巧妙融合,又能打造逼真的“窄桥”“洞穴”或陡峭的“山坡”,为幼儿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平衡、穿越和跳跃等游戏环境。

(四)注重教师在运动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与反馈,精准识别其需求,旨在提供恰切的支持与干预。

1.当幼儿重复出现某动作不协调时,适当示范讲解

针对幼儿反复出现的动作不协调问题,教师应及时采取合适的示范与讲解进行修正。这类不协调多源于幼儿未掌握动作要领,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为此,教师须通过言简意赅的解说、精确的动作演示,确保幼儿能透彻理解并牢固掌握关键动作要素。

2.当幼儿进行有挑战性运动时,适度保护

(1)在幼儿面对颇具挑战的任务时,应在宽松且安全的环境中提供鼓舞,助力其自信建立。如运用诸如“别怕,我会陪伴着你”“你一定能行”等积极话语,辅以适度的身体支撑,如保护姿态或轻轻扶持,随着幼儿能力进步,逐渐减少干预,直到幼儿能够独立攻克难关。

(2)针对高难度挑战活动,必须落实恰当的安全措施,包括铺设防护垫、确保场地布置合理,以及教师站立位置得当,确保幼儿全程安全无忧。

(3)鉴于幼儿体质特点,教师应注意他们在活动中的疲劳状况,及时安排休息或变换活动形式,避免因过度疲劳而产生的安全隐患。

3.当幼儿遇到问题时,适宜帮助

当幼儿在活动中遭遇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基于具体情境提供适当的协助。如在资源分配不均或发生冲突等情况下,可鼓励幼儿展开讨论,运用自身经验和多重感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适时介入对话,指导幼儿发掘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构建一个有益于幼儿成长的运动环境,侧重于让幼儿勇敢接受挑战,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满足他们对运动、社交、游戏和探索的需求,从而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推动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骆洁莹.让环境“慧”起来:幼儿园现代化室内运动环境创设的探索实践[J].体育教学,2023,43(12):59-61.

[2]曹先敏.幼儿园户外运动区域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J].文科爱好者,2023,(05):196-198.

[3]林慧.开放·融合·多元:幼儿园户外自主性运动区域的环境创设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06):128-130.

[4]陈聪.幼儿园户外运动环境创设的要点[J].试题与研究,2018,(27):68.

[5]刘娟.幼儿园高质量室内运动环境的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2020,(06):93-96.

[6]樊一.幼儿园户外运动环境创设的要点[J].当代家庭教育,2019,(11):42.

作者简介:方湘梅,(1994—),女,汉族,福建莆田市,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深耕教育一线很多年,具有丰富的幼儿园管理经验。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