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下高中生思辨性写作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孙成琼
  
新时代教育
2024年5期
陕西省榆林高新中学 719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近年来,对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强调越来越突出。课标也更加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更加注重学生思维与方法的转变。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进行教学以及考试的依据,国家对于课程标准的编写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热潮以及学科自身的动态变化而进行一些调整。2018年所提出的17版课程标准就直接提出了“思辨性表达”。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

一、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具有思辨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18个学习任务群,在任务群6中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其中明确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判断、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提高高中生的理性思维水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在于发展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这要求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要做到准确立意,然后选择合适的论据,在论证时要运用逻辑思维,要做到以理服人。在17版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注重学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课标进一步指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锻炼,发展学生辩证思维,引导学生用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高中学生在写作中缺少思辨性

所谓思辨,是一种抽象逻辑思维。高中阶段的思辨能力可以依托于一定的载体来培养,而其中最好的载体就是议论文写作。在高中阶段,议论文的练习与考察是学生写作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议论文写作要求学生在行文时保持清晰的思路﹐将一些原始的相对粗糙的论点加工成有条理的、相对精致的语言,最后形成语言流畅性和结构严谨性作品。这对学生的语言建构素养提出了严格要求。学生写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还会对学生的思辨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容易出现模式化严重、论证角度单一、表达不到位以及思维认知水平低等问题。文章缺乏逻辑结构,学生大多是确定立意之后,用一些名人素材简单堆砌成一篇作文。这背后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思维能力不足,表述不准确,论据没有说服力。这与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表达过程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标准存在较大出入,也与眼下社会的大方向所脱离,同时也跟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科学核心素养所背离。具备良好的思辨性思维是写好议论文的基本条件之一,而这这正是当下很多高中生欠缺的能力之一。因此,高中议论文教学应充分培养学生思考客观事物之间的思辨能力﹐保证学生逻辑思维的有序性。培养学生能够分辨真假、轻重缓急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同样是高中阶段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

三、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注重培养思辨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思辨性”在一线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缺席”的情况。在批改作文时,发现大量的标准的“套路化作文”。学生不善于进行独立逻辑思考与分析,教师对这种情况也“视若罔闻”,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多数老师的写作教学,没有解决学生“作文写什么”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学生“作文写的怎么样”的问题,大部分老师关注学生作文怎么写,但是对于“怎么写的”教师指导的很多,但是对学生实际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教师注重作文技巧,但在当下的命题趋势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下,这种作文技巧会被逐渐淘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和学生史加注里思维的反展和思辨性的表达,学生没有一个好的思维品质,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不管是议论文,记叙文,任何文体都需要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好的思维品质。“思辨能力”是写好一篇议论文的核心能力,但现状是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并且缺乏这种能力的训练。所以对于写作的训练,思维训练是前提和基础。一线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应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阶段有3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梳理如下表:

三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是“学习之道”“中华文明之光”和“责任与担当”。从先后序列看编写意图,呈现出结构性推进的趋向;“学习之道”侧重个人修养,“中华文明之光”和“责任担当”侧重文化传承和家国情怀,育人育德、必备品格的学习要求从个体自身到个体对于文化历史的传承与社会责任,人文德育目标呈现层进递推的趋向。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科能力层级要求看,三个单元选文文本的理解难度、可思辨空间也逐渐加大,思辨性阅读的能力要求逐步提升。具体表现为:“学习之道”单元选文是文言文与现代文并重,要求学生把握观点、学习选文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侧重思辨理解性阅读;“中华文明之光”单元选文是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散文和经典史传文,要求学生立足历史和当下语境,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侧重比较、辨析、评价等理性思维;“责任与担当”单元选文则是奏疏、书信、赋和史论,要求学生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实证、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侧重质疑、批判、推断的高阶思维以及思辨性阅读的语用实践。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择性必修阶段则专门设计了一个"逻辑的力量"单元,从"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三个方面,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其实,应该说思维训练在教材中比比皆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科学与文化论著、整本书阅读这样的任务群,都渗透着逻辑思维与高阶思维的培育,彰显着思维进阶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思辨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必要性。它不仅有助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还能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成长。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思辨思维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