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研究
摘要: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必须强化课程思政的融合。本研究聚焦于《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交融、课堂内外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联手的教学模式,深入探索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之路。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案例,本文详细剖析了巧妙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并夯实其思政素养,旨在培育出既具备实战能力、创新思维,又肩负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思政
引言
教育部于2020年6月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应全面覆盖各高校及各学科专业,以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潜能,从而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度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教学,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应用型高校以培育具备实战技能、创新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己任,本课程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致力于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数字化知识、实战技能及高素质的新型商务数据分析专才。
一、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全球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数据已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力。随着数字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分析在电商运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适应这一趋势,高校亟需重构课程体系,以培育具备实战技能、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其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专业的理解,提升技能,还能显著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理论教学是基石,应以最新研究成果与案例为基础,在《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中清晰阐释数据分析的核心原理、方法和工具,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的有力延伸,是锤炼学生实操能力的关键。本课程应贯穿实践教学,采用实验、项目、实习等多元化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论的实际应用,更深刻地领悟知识。例如,通过企业数据分析项目,使学生全面了解数据处理流程,从而大幅提升其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模式设计应关注以下几点:教学内容需紧密贴合实际需求,凸显应用性与实用性;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操作;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材料与实践机会。在实施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需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紧密合作,形成“双师共育”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二、课内课外相呼应,构建全方位教学活动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数据分析已成为电商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为培育出贴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需巧妙结合课内与课外资源,打造全方位的教学活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在《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中,教师将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旨在有效锤炼学生的数据分析技能,并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专业与思政的和谐统一。
课内教学是学生汲取专业知识的主渠道。本课程中,教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刻领会数据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实验课程和项目中,学生将亲身体验数据处理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
课外教学则是课内知识的有力拓展。教师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检验与提升。同时,邀请行业前沿的专家举办讲座,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拓宽知识视野。此外,学术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更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为确保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的顺畅衔接,教师需建立完备的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学校层面精心规划教学日程,预留充足的实践时间,并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同时,教师可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全面考量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确保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三、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协同教学团队
数字经济时代,培育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为此,《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特别构建了一个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协同教学团队。这种“双师共育”模式旨在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技能与综合素养。
专业教师作为团队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传授理论知识的重任。学生需要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还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如引入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专业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案。
企业导师则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指导者。学生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实战能力,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参与等方式,学生得以亲身体验数据处理的完整流程,从而极大增强其实操技能和职业素养。
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的紧密协作是“双师共育”模式的核心。双方应共同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与执行中,确保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例如,专业教师负责规划理论教学体系,而企业导师则提供实际业务场景和案例,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确保这一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学校应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为师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平台。同时,教师与导师之间也应保持常态化的交流,及时反馈教学进展,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育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的教学活动,以及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强强联合,《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在培育应用型人才方面成果斐然。学生在此过程中夯实了理论基础,更通过实操历练,大幅提升了动手能力与综合素养,凸显出卓越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一创举为课程的思政教育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树立了行业标杆。展望未来,教师将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实践,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不断优化教学成效与育人水准,力求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丹凌.基于BOPPPS模型的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实践[J].南京开放大学学报,2024,(01):73-78.
[2]朱春玲.数据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3,(06):201-203.
作者简介:赵远萍,女,汉族,1982-02,河北廊坊人,石家庄学院,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商务数据分析、区域金融创新研究。
课题来源:石家庄学院2024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为例;(JGXM-20242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