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改革路径探索

陈欣
  
新时代教育
2024年9期
宿州学院 安徽省宿州市 234000

摘要: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改革的路径。文章从课程设置、评价体系、赛事活动、课余训练、体医融合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强化课程设置,构建多元育人课程体系;完善评价体系,构建课内外一体化评价体系;创新赛事活动,构建校内外竞赛体系;成立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丰富课余训练与竞赛体系;加强体医融合,建立健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干预机制等建议和策略,旨在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体教融合;高校学校体育改革;路径探析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已成为新时期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体教融合是指将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实现教育的综合化和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体育教学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改革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提供参考,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强化课程设置,科学构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多元育人课程体系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普通高校应强化体育课程设置,科学构建多元育人课程体系[1]。首要任务是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在保证必修课学时的基础上,增设体育选修课,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其次,应融入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再者,应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课程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通过强化课程设置,科学构建多元育人课程体系,普通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普通高校应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评价机制。评价体系应突出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运动技能等方面的表现,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应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评价范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并将其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评价主体应实现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应引入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提高评价的参与度和主体性。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体育学习档案,动态记录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评价结果应注重反馈和应用,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其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同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和课程优化中,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三、创新赛事活动,构建普通高校校内外竞赛体系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普通高校应创新体育赛事活动,构建校内外竞赛体系。校内赛事应多样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比赛,如班级联赛、院系联赛、校园运动会等,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参与需求。赛事组织应学生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赛事,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赛事设置应融合化,将体育赛事与其他学科活动相结合,如“体育+”模式,开展体育与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相结合的赛事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素质。同时,应积极参与校外赛事,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等各级别的体育比赛,提升学生的竞技水平和斗志。参赛选拔应科学化,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为优秀体育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平台。赛事激励应常态化,建立体育奖学金制度,对在体育赛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表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的积极性[2]。

四、成立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丰富课余训练与竞赛体系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普通高校应成立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丰富课余训练与竞赛体系。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是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平台,学校应大力支持其发展,为其提供场地、器材、经费等方面的保障。俱乐部和社团应多样化,开设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如传统项目、新兴项目、极限项目等,满足学生不同的运动爱好和需求。训练应科学化,聘请专业教练或优秀学生骨干担任指导员,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活动应常态化,定期开展体育活动和比赛,如俱乐部联赛、社团交流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切磋技艺的平台。发展应规范化,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规范俱乐部和社团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考核评价等,提高其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交流应广泛化,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和合作,与其他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开展联谊活动和比赛,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交往空间。

五、加强体医融合,建立健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干预机制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普通高校应加强体医融合,建立健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干预机制。首先,应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为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数据支撑。其次,应开展体质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普及体质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再者,应实施体质健康干预,针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和健康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和健康管理。同时,应加强与校医院的合作,建立体质健康预警机制,对体质异常或健康问题突出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和转介,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应营造健康校园环境,完善体育场地和设施,开展健康主题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关注健康、热爱运动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改革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系统优化体育教育体系。通过强化课程设置、完善评价体系、创新赛事活动、丰富课余训练、加强体医融合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未来,普通高校还应继续深化体教融合,探索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海军,朱晓菱.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改革路径探索[J].青少年体育,2022,(05):88-89+52.

[2]黄志峰,赵思博.我国全日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08):114.

作者简介:陈欣(1982年03月-),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体育社会问题研究、体育产业。

基金课题(须有编号):2022年度宿州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szxy2022jyxm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