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探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规模的迅速膨胀,国家加大重视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探究培养新型研究生变得极其重要。本文分析“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要性,提出大赛对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具体的研究培养方案、拟实现的培养目标,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道路。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型;研究生
高校肩负培育国家栋梁的使命,但目前研究生的培养仅限处于承担导师课题,发文章毕业等模式。大多数研究生在校期间,只埋头负责科研任务,局限于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但却与现实中的企业、公司相脱节,无法将基础前沿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大大限制了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是当下关键问题。
1.“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要性
其主要任务有①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②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③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1]。由此可见,该大赛可有效提高大学生以及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如何指导并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模式目前还未探索。
2.“互联网+”对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研究生的教育少数是案例教学或者线上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依旧是按照纯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此时的研究生教师不像本科教师,注重基础教育,而是更加关注基础前沿内容,使得学生无论在科研中或者上课中了解到的知识具有局限性,不利于研究生教学教学内容的展开。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需要研究生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系统学习能力[2]。通过该比赛,研究生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研究内容,还需要知道对应的企业、公司实际运行模式,并且懂得和这些企业、公司合作,实现互赢。具体对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和意义如下。
①教育教学的基本工作是教育学生,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级,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3]。“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也会使得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如何使研究生具备创新能力,做一名创新型人才,从而针对性对研究生进行教学,即培养创新型特色人才。
②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定情况和需求,进行针对性学习指导,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力。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特点被充分体现,学生的强项和弱项也会展现,此时教师因材施教,扬长避短[4,5]。充分放大学生优势,尽量避免学生劣势,从而增强学生自信。
③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求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不断改进研究。“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于教师而言,是全新事物与挑战,在比赛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更新自己教育理念。
3.具体实施内容
本次研究的具体对象为正在参加和即将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研究生。具体研究内容为,在参加“互联网+”大赛之前,先大致对研究生做个估测粗评,大致分析研究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专业水平、道德修养以及体魄和心理素质大致5个模块,程度分为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5个。在研究生一年级上半学期,通过平日组会报告和研究生调研文献总结,先大致对研究生做个评价。在研究生一年级下班学期,开始指导研究生参加“互联网+”大赛,通过增加和研究生接触,了解研究生的特点,包括长处和短处,再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于求知欲较强,爱思考的学生可以加强平日研究训练,给学生一个大致方向,具体细节让研究生探索,教师主要确保科研的正确性和严谨性,但是具体科研内容的开展,会交给学生完成,这样可以较大程度锻炼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科研思维较为迟钝的学生,平日不仅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还会在比赛中,让学生之间增强沟通。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会持续反复这样的节奏,力图在实践中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赛结束后,会重新对研究生进行评估,测评内容依旧是5个模块,每个模块有5个程度。对比比赛前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差异,评价学生创新能力是否提升。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拟达到的目标
有些研究生只专注自己的科研领域,忽略所研究的基础领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有些研究生毕业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应社会的变化,不具备创新能力。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使得研究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专业水平、道德修养以及体魄和心理素质5个模块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艳飞,薛振华,杨慧.“互联网+”创新大赛实践及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 . 2024(27):10.
[2]沈忠明,张建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基于“香帝缘MCN”项目[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12):23.
[3]殷小琴.高校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合理性的反思[J].学园. 2024(22):17.
[4]何波,钦兰云,李景春. “互联网+”下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和用情雕[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0).
[5]刘和海,戴濛濛.“互联网+”时代个性化学习实践路径:从“因材施教”走向“可因材施教”[J].中国电化教育.2019(07).
[6]王伟.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职智慧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研究[J].文教资料. 2022(19).
作者简介:韦培培(1993.03-)女,汉,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电催化小分子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