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后全运时期陕西省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周鸿
  
新时代教育
2024年12期
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文章以陕西省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场馆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多元化赛事活动布局、完善运营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场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对策,为推动陕西省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后全运时期;山西省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路径

引言:

体育场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陕西省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全运会,留下了大量高质量的体育场馆设施,为全省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随着赛事的结束,场馆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场馆运营面临诸多挑战。科学谋划场馆发展路径,探索赛后利用的有效模式,对于延续全运会效应、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陕西省体育场管现状分析

陕西省体育场馆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2021年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后,留下了大量高质量的体育场馆设施。全省共有53座全运会场馆,其中新建场馆占比达到70%,西安、宝鸡、咸阳等重点城市集中了大部分场馆资源。这些场馆总体上呈现出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特点,可满足竞赛、训练、全民健身等多元需求。但目前来看,场馆运营管理仍是一大挑战,多数场馆处于政府直接管理的传统模式,专业化水平不高,市场化运作程度有限,可持续发展能力尚需提升。随着后全运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好地利用场馆资源,在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产业培育中发挥应有作用,是各级政府和场馆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科学谋划场馆发展路径,探索推进赛后利用新模式,成为推动陕西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二、后全运时期陕西省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多元化赛事活动布局

高水平体育赛事是提升场馆影响力和利用率的核心驱动力,陕西省体育场馆应积极布局丰富多样的赛事活动,打造场馆品牌和特色。一方面,要争取承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重大赛事,如全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等,通过顶级赛事的引入,展示场馆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为场馆赢得良好口碑,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升场馆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话语权[1]。另一方面,要在场馆内策划自主品牌赛事,通过细分市场需求,瞄准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体育爱好,举办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赛事活动,如青少年篮球联赛、中老年人太极拳比赛等,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让场馆成为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平台,增强与社区民众的互动和黏性。同时,场馆还应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服务,定期组织群众性体育比赛、培训课程等,如趣味运动会、体育项目公开课等,拓宽健身渠道,提供多样化的健身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健身需求。

(二)完善运营模式

政府和市场在体育场馆运营中应形成合力,建立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新机制。传统的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场馆运营的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场馆运营主体和管理方式的市场化改革。政府应转变职能,逐步从场馆的直接运营中退出,通过政策引导、投入保障等方式为场馆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要积极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参与场馆运营,尝试采取公司化运作、委托管理等灵活多样的模式,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参与主体的规范管理和绩效考核,在放权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公共利益。通过完善的治理机制和高效的激励约束,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提升场馆运营的专业化水平。

(三)提高管理水平

体育场馆管理要与时俱进,树立现代管理理念,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场馆管理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熟悉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场馆使用管理制度,在保障体育事业发展需求的同时,合理安排社会开放时间,做好预约、服务、安全等各项工作,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还要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拓展延伸场馆服务功能,在满足基本健身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文化、娱乐、培训等服务业务,丰富场馆业态,增强公众黏性。此外,要加强场馆设施维护和更新,建立完善的设施管理体系,科学制定设备更新计划,有效提高场馆的使用寿命,节约运营成本。通过全方位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场馆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四)推动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是提升场馆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陕西省体育场馆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场馆智慧升级。要建立场馆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实现场馆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科学决策和精准管理,让数字成为场馆发展的新引擎[3]。要创新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在线预订、自助服务、智能导览等便捷服务,扩大场馆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要整合场馆内外信息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把握公众的消费行为和需求特征,不断优化完善场馆的功能布局和服务供给。此外,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数据管理水平,保障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通过深化信息化应用,为场馆插上腾飞的翅膀,推动体育场馆向智慧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升级。

三、结束语

体育场馆是全运会留给陕西的宝贵财富,如何盘活场馆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场馆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从战略高度认识场馆在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规划场馆发展蓝图,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多元投入和社会参与机制,全面提升场馆运营管理水平,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是推动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思路举措,在探索中前行,不断开创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让场馆真正成为人民群众享受运动快乐、增强身心健康的重要平台,为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推进体育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许磊,侯选莉.第14届全运会对西安体育发展战略影响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5):5.

[2]韩晓时.后全运时代沈阳体育场馆发展路径研究[J].农家科技:中旬刊,2016(11):1.

[3]薛廷利.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机制改革创新路径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07):98-100.

作者简介:周鸿,(1976.02-),男,汉,吉林省吉林市,西安欧亚学院,副教授,硕士,体育产业、体育教育。

基金课题(须有编号):2023年度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关于后全运时期我省体育场馆建设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3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