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背景下关爱留守儿童的意义、问题与措施
摘 要:在团中央号召下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鼓励各高校组织大学生团队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亲情陪伴等活动,对大学生、留守儿童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实践的进行,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组织规范化迫切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支教;农村留守儿童
以武汉东湖学院“启航”实践队赴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杨垱镇开展为期21天的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支教服务为例,经过此次支教活动和对杨垱镇留守儿童的家访以及对当地人的走访调查,讨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尝试性提出改善措施。
一、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三下乡”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意义
一是锻炼自身能力,发扬奉献精神。在开展“三下乡”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中常常出现计划到现场不可实施的状况,从中锻炼了志愿者们随机应变以及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处理问题的同时孩子们看到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自身具备的素养,借此发扬了当代大学生具备的美好品质,让美德传递下去。
二是增强团队意识,明确自身职责。“三下乡”的志愿者们齐心协力处理问题,从主题的选定、策划的制作、到现场的实施都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在团队中以身作则,做好份内之事,互帮互助,顺利完成上级指示,不逃避困难,不推卸责任,做事永远以团队出发,一心只为团队好。
三是传播新的思想,树立先进榜样。“三下乡”活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弘扬志愿者的美德。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把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传播,在孩子心中树立好榜样,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是深入了解国情,增强感恩意识。“三下乡”活动中能亲身体验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祖国母亲的庇护下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才能在充满希望的环境中成长,忘掉悲伤并将笑容长挂脸上。同时正因为国家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才让有公益心的志愿者们有机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用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回报社会,用爱心感染孩子,让他们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三下乡”实践活动对服务当地的意义
一是使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关爱。杨垱镇的现状:有些父母难以承担孩子及家人的学习、生活等费用, 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经济原因致使大量儿童被留在家乡与爷爷奶奶或亲戚为伴, 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实践团队在开展活动的期间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了解新思想, 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
二是促使当地学生全面发展。此次志愿活动的课程设立是在正式支教前两个月开始准备,经过了多次会议的讨论和修改, 最终确定了:手语课, 趣味实验课, 美术课, 手工课,体育课, 魔术课, 安全知识课、趣味生物课等特色课程。志愿者希望通过有意义的课程让农村留守儿童加强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视;拓展自己的思维, 树立团结互助, 合作共赢的意识;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培养其对自然生物的兴趣, 体验发现的乐趣, 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更想让他们通过一个与外界接触、交流的平台, 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与温暖。
2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磨练,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已可谓是趋于成熟,全国各省份积极响应,各地也有多数高校也构建了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体更加专业化、高效化。但现如今,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依旧显露出了部分问题和矛盾。
一是参与成员对社会实践了解不足。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来说, 大一这个阶段学习压力相对较小, 适合参与社会实践。但在实践前期, 部分学生对“三下乡”活动的目的和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 前期工作和课程准备不充分, 出现上课内容不够全面, 主题不鲜明、时间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在集体实践中, 更出现了工作分配不均的情况。志愿者对于农村生活不适应。
对于此解决措施是团队成立初期招收新队员时做到严格把关,招收具有志愿者服务精神且能力出众的成员。支教过程中实践团队通过每天一小时的总结与反思, 让志愿者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并且及时纠正。志愿者们一起完成各项活动,如:一起备课、协助授课、一起家访调研等,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让团队更有活力和凝聚力。
二是项目审批获得经费有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活动经费的支持,但是项目审批获得经费有限。每个团队如果没有做好前期的活动预算,没有指派专门团队成员管理各项活动开支结余,就会出现因为活动的经费不足,实践活动中一些教学或者宣讲需要用到的辅助道具不能正常购买,一些项目开展起来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进而制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发挥良好的成效。
对于此解决措施是学校及政府大力支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采取评比择优拨款的方式,实践成果越大的实践队拨款越多,这样既可以提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又能使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发挥良好的成效。对于实践队,需要做好资金预算,经费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安排专门的经费支出,为各项活动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实践活动中所购买的教学需要用到的辅助道具开好发票,以便分配拨款的经费,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
三是专业知识和完善实践体系的缺乏。参与“三下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大多不是师范专业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平时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导致大部分青年志愿者依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感悟来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这种不专业的心理辅导并不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突发状况,甚至是以类似“救世主”的姿态居高临下,导致实践活动出现负面效果。
对于此解决措施是:实践团队应积极与当地团委、公益组织联系,提供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引入校内校外老师,加强专业性培养,经过多方系统而又科学的评估与修改,深入而又透彻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使得每一位青年志愿者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整个志愿服务过程不断完整,服务体系不断科学。
四是因经验欠缺致使课堂氛围涣散。志愿者们都是第一次当老师,面对讲台下的同学, 免不了会有紧张。所以在上课时,一度感觉到力不从心,甚至有点控制不住场面,导致课堂纪律较差。而许多青年志愿者在进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时候怀有极大的热情,渴望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如果孩子们对老师的印象只是“亲近”“平等”将不利于老师威信的树立和教学管理。
对于此解决措施是课堂设计时增加“经验分享”的环节, 使志愿者们充分的交流经验, 弥补不足, 提倡课前演练, 以提高志愿者的控场能力。适当的树立威信,在小朋友心中树立起严格的“老师”的形象,有利于教学管理。
3结语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能磨炼他们的意志, 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更使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关爱、促使当地学生全面发展。在活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 如何更好的实现服务社会, 实践育人双重使命, 是“三下乡”实践活动应该思考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涛,孙权,李蓉硕,孙宝心,庞浩文.提升大学生“三下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践活动的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3-6.
[2] 孙小清,毛浩杰,李佳.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文化传播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D].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