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秦腔三娘教子

卢秀蓉
  
民族文汇·教学与实践
2022年45期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乞巧文化演艺中心

摘 要:秦腔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戏曲之一,是三秦儿女智慧的结晶,更是我国梆子戏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最大剧种。它蕴积着我们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值得我们去欣赏、研究与传承。本文对秦腔传统剧目《三娘教子》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其的表达技巧及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秦腔;戏曲;艺术;保护;发展

秦腔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对其进行保护以及发展,使得秦腔戏曲艺术能够在当下时期发挥其现实作用。《三娘教子》作为传统剧,因其在教子育儿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而被京剧、秦腔、蒲剧、豫剧等多个剧种改编久演不衰,在观众中流传甚广。在秦腔名家的表演下,更加细腻传神,开场的织布情节,弹灰、坐机、扎带、咬线、引线等动作非常生活化,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剧情当中,非常形象生动。音乐设计方面,有着浓郁的”畅师风格”,该剧一开场用可一段低回婉转的蒲剧”苦调”音乐,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凄凉伤感的场景之中,一个身处苦寒之家而又勤织不倦的主人公形象立马呈现在观众面前,颇具感染力。而后面的音乐也是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心情变化而错落有致,让观众感到非常舒服悦耳。笔者将结合个人几年来自己对三娘这个人物的理解,谈谈该怎样展示这个人物[1]。

一、《三娘教子》剧情介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每个人提到母爱必然会想到的诗句,浓浓的母爱,抚育子女长大成人。秦腔《三娘教子》中塑造的慈母王春娥,质朴背后见崇高,情境深处见本真。秦腔《三娘教子》述师是一位热心郎中因家中妻妾不和跑到很远的江南镇江的位置开始行医,没有想到因为有人顶替他行医身亡,而被误传为“薛志约命丧镇江”,这个消息传回家乡后,家里的大娘张氏、二娘刘氏甚至丢下自己所生,还不满一岁半的丢下江南传真江苏转行区、不料因人顶潜其名行医师文故而误传为辨志均命表便江大娘张氏、二娘刘氏廷下侑生不满一岁半的儿子薛依哥,将家中的钱财全部卷跑,另嫁给了其他富人家。三娘王春娥贤惠善良,发誓就算是要依靠织布来度日,也会将薛依哥抚养长大,从而报答丈夫薛志约的在天之灵。薛家忠仆被三娘的忠贞之举所感动,自愿留下二人共同承担起抚养教育薛依哥的重任。但是没有想到薛依哥生性顽劣、不思进取,甚至在学堂误听了其他人的话对三娘恶语相向,三娘见自己付出的辛苦将付水东流,于是“断机教子”愤怒的打了依哥,三娘哭诉自己是如何将依哥抚养长大,仆人薛保也极力劝解,最终依哥被三娘的艰辛以及苦楚所感化,跪下恳求母亲的原谅,表示之后会发奋读书、努力上进,母子二人抱头痛哭。“娘为儿白昼织布夜纺线,娘为儿浑身衣服补纳遍,娘为儿八幅罗裙少半边,娘为儿东邻西舍借米面……”一句句入情的旋律,仿佛是每一位母亲最为朴实的吟唱。王春娥奔涌而出的力量与思想,也让儿子薛倚哥发奋读书,终有所成,终于成人得中状元,与父薛志约同回乡祭祖,为三娘求回了“双官诰”,御赐“忠孝节义”牌匾。

一、人物表演要点

《三娘教子》因具有亲切自然的唱词与婉转悦耳的旋律,而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王春娥作为第一主演,在本折中既无复杂表演、也无吸引人的身段;本剧旦角唱腔婉转悦耳,我认为在“三娘”出场亮相时,需要塑造的是贤惠勤劳的形象,所以会挎着每天织布要更换新的梭穗的篮子当走到机房门前动作表情为“翻手袖看门,微摇来,叹息,表达人物的艰辛和困苦。在织布的动作上常向母亲请教,力争更形象,上机前用“弹灰,舀水,将水放在机旁为湿穗而备,上机后用“坐机,拍湿梭穗,扎穗头、穿梭子,咬线,引线,扎带等生活化的动作,把观众一下子带入剧情当中,再配上苦调的曲子让人投入一种凄凉伤感的环境,一个苦寒之家而又勤织不倦的主人公形象立马呈现在观众眼前。剧中的一些台词非常考验旦角演员的演唱功力。“你道他年纪小他的心不小”至“割断机头两开销”一段大腔,以原板高音起势,摇板高音收尾,华丽激越,是本剧旦角唱腔中的重要看点。其中,“你道他年纪小”一句中的“他”与“小”不但是行腔的高腔拖腔,更是语义的逻辑重点,通过对象的年纪小反衬他言语的成熟,充分表达了王春娥此刻悲愤激动的心情,从而使王春娥发出“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娇”的感叹,并最终做出“割断机头两开销”的无奈行为,用碎搓步移至机前打断机线,线断,心乱,悔恨万般,将戏又一次顺理的推入了高潮,又经过薛保跪倒后生动苦情的唱腔,三娘被义仆的苦心和善举所感动,这时让乐队渲染气氛,在曲子中说道,“老哥哥,你看我为了薜门香烟受尽千辛万苦,谁料他这个奴才今日下学讲出此话,你叫我怎得不悔,怎得不恨。”恰到外处的与上面依哥说“打旁人孩子不害羞”就前呼后应了,在最后大段唱腔”薛宝一旁字言劝,娘为儿白昼织布夜纺线时,这段非常考验旦角演员的演唱功力和脸部的作戏,我采用以脸传情,以情代腔,以腔动人的方式,唱腔力求跌宕起伏,苦中不失音美,情上保持苦而不过,采用抽泣,静场来渲染,如上唱到“娘抱儿窗前把月观”时,落音后静场这时让观众一下子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舞台中三娘的身上,让观众一惊“怎么停下了”时再开腔唱“三九天冻的娘啪,啪,啪啦啦啦颤”这句要唱出三娘所有所有的心酸委屈困苦,彻底感化了薜依寻后依哥说到“儿要发奋速书中商魁,让观众看后很舒心!

三、人物艺术形象分析

秦腔《三娘教子》这部戏家喻户晓,可谓经典名剧。被许多剧种移植,久演不衰,广受观众喜爱。之所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源于它的艺术生命力海纳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精神实质。秦腔版《三娘教子》对王春娥的背景故事有更加详细的交待。王春娥并不是“妾”,而只是主人的“通房丫鬟”(如《红楼梦》中的平儿)。王春娥作为丫鬟既没有义务为主人守寡,也不可能上升到家长位置。现在正妻自己都要改嫁,只有通房丫鬟愿意留在家中抚养孩子,这样王春娥才成为家长“三娘”。王春娥此时应当正值青年,上有老迈仆人、下有襁褓孩童,悬殊的年龄差距与自身卑微的身份更凸显了三娘立志“守节”“教子”的决心。“守节”与“教子”,是剧中王春娥的两个主要行为。“节”指坚守节操,是此剧的“灵魂”,没有坚守,就没有“双官诰”的圆满收场。三娘忠贞是中国妇女最高尚的品德。三娘的守节换来了儿子的中举和东人升官凯旋,张刘二妇两人改嫁不安分守节,最后沦为阶下囚,“节”体现中国妇女应该具有的精神高度,三娘言“春娥我宁守操绝无二意,教养儿要成人立志不移”。王春娥的守寡纯洁高尚形象完全呈现给观众。王春娥对待非亲生子如同己出,含辛茹苦地抚育培养着他,其流露的真挚母爱比“守节”更加高尚,更能唤起观众朴素的情感,这也是《三娘教子》能够广为流传的根本原因。古往今来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王春娥也训诫薛倚“我的儿要用心习学孔圣”,希望他“早成名把门庭改换”。贫苦的生活磨砺出了王春娥坚贞的性格,她在对待儿子时,成为了一名严厉的母亲。在面对薛倚放学归家时,她先问“我儿为何下学甚早”,而不是薛保的关切疑问“天到这般时候,还不见东人回来”;在面对薛倚顽劣的表现时,她首先想到的是“手持家法将儿来打”的体罚。不过到了剧情最后,在老薛保的劝慰下,母子又归和睦,使观众感到三娘的动机还是“爱之深,责之切”,进一步塑造出一个“刀子嘴豆腐心”朴实而又亲切的母亲形象。

三、结论

秦腔《三娘教子》的唱腔旋律悦耳动听、人物形象复杂立体,这两个特点是其能够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本剧成功地塑造了王春娥含辛茹苦地抚育非亲生子,使人感到母爱的无私,由衷赞叹这样一位具有高尚情操的妇女;通过这一艺术形象塑造和观众对我演三娘的反响使我深刻体会到演戏演人物,演人物演个性.在舞台上充分展现角色的关键所在才是演戏及塑造角色的关键所在。在艺术的道路上我会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尊旨为秦腔艺术发挥自己光和热,也愿名位老师和同行多提宝贵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晓丽.浅谈秦腔戏曲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今古文创,2022(37):83-85.

[2]刘晓丽.秦腔戏曲舞台特点及表演艺术研究[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08):17-19.

[3]邓文.秦腔须生行当的唱腔特征分析[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08):11-13.

[4]刘晓丽.秦腔表演艺术风格分析[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07):12-14.

作者简介:卢秀蓉(1973.1-),女,籍贯:陕西省眉县,汉, 正四级演员,研究方向: 如何振兴基层秦腔、或基层秦腔的振兴与发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