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供销社人才困境分析与对策
摘 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本文围绕基层供销社当前面临的人才困境问题分析,并从强化人才理念、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引入“共享用人”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供销合作社;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 F320. 2 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供销合作社(简称“供销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群众自愿入股组织起来的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进一步指示,明确了新时代下供销合作社作为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承担好为农服务职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还明确提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央一号文),在部署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时,明确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
供销合作总社、中央农办等四部门联合指导意见曾提出,到2023年6月底,初步构建起区域性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服务平台,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因此,供销合作社亟需重视自身的深化改革,强化为农服务能力,积极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供销合作社作为参与“三农”服务的重要主体,在近年来的发展进程中也陷入了严重的人才短缺和流失困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供销社实际从业人员199.8万人。与1996年相比大幅减少了近七成。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供销社改革发展和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董红、王有强(2018)认为,虽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在近年来有了较大提升,但依然存在着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不足和运作不规范等问题。邱雯雯(2019)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考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时,发现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着精英把持、管理运行不够规范、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资金短缺、缺乏品牌培育意识等问题。马爱芳(2005)认为,供销合作社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徐旭初、黄祖辉(2006)研究了供销社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认为供销社产权制度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应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以解决组织定位模糊、组织功能萎缩、组织基础涣散以及经营成效不理想等问题。李斌(2021)认为,供销社参与乡村振兴是必然选择,也具备其独特优势,可以依托农资供应、土地托管、深化“三位一体”合作等实施途径开展三农服务。刘爱英(2021)认为,供销社在历史上对我国为农服务工作有着巨大贡献,当前时期供销社虽然存在一定问题和短板,但依旧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直接参与者。
(二)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在人才培养途径方面。蒲实,孙文营(2018)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需要依靠农民,并让农民成为最终受益者。坚持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健在供销社人才制度缺陷方面。冯芳(2019)认为,当前供销社在人才管理体制上存在扭曲问题,导致供销社难以培育和集聚高素质人才。王卓英(2007)认为,现行供销社的绩效考核体制存在弊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针对农村基层供销机构和一线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亟待完善。在供销社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樊江波(2017)认为,要坚持供销社人才队伍从严管理,不断加强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王季、董伟统(2013)认为,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供销社应加快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提高供销合作社从业人员和农民社员的素质,提高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姚培荣(2017)认为供销社需要树立人才兴社理念。通过培养一批社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引进一批专业复合型人才等方式,为供销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由于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的特殊性,以及在历史上经历多次的重大体制改革,例如与原国有商业系统的三分三合,不同地区供销社改革发展路径不尽相同,经营管理体制也各有特色。因此,围绕供销社人才发展和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现有的研究仍显不够。对于基层供销合作社而言,参与乡村振兴发展是新时代下赋予供销社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战略使命,有必要研究如何聚集和发挥人才优势,积极投入地方乡村振兴建设。
因此,探讨基层供销社的基层供销社的人才困境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基层供销社人才现状
(一)人才数量不足且流失严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供销社体制改革,疏通流通渠道,解决农村难买、难卖问题,供销社系统职工大幅度减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供销系统下属基层供销社、各直属公司、基层中心社等单位开始改制工作,加上陆续退休的人员,供销社人员大量流失。以浙江省某县供销社为例,社属工作人员上世纪八十年代约7000余人,2019年仅余100多人,人员队伍大幅度缩减。
由于供销社的特殊定位和历史原因,社属工作人员编制身份多样,有行政编制,事业编制,亦有职工身份。机关队伍受到行政编制控制影响,存在干部年龄断层、中青年干部严重不足、人员青黄不接和无法持续发展的情况。编制待遇方面一直不够理想,导致基层社留不住人才和年轻人,只有老供销社职工愿意留守,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二)人才能力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人才专业能力不足。基层供销社人才队伍整体呈现的趋势是缺乏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人才。由于体制机制和历史原因,基层供销社系统人员出大于进,老职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弱,对于供销社深化改革的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不够。
其次是实操能力不足。新进职工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本领,但对于供销社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不足,能力结构普遍偏向行政化管理方面,在实际管理操作为农服务相关业务或是在下属基层中心社运作等方面能力不够。
最后是创新工作能力不足。老员工普遍存在知识储备不足和知识体系更新换代缓慢的情况。正是由于知识能力的局限,从而导致创新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强,无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需的劳动力与智力支持要求。
(三)人才管理方式落后
一方面是缺少科学管理人才的手段。供销社对人才队伍的管理以传统管理为主,偏向行政化管理。对于其现有人才队伍结构没有定期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人才工作机制和规划不够完善,导致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人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梯队结构不合理等情况。
另一方面是人才培育的机制不够健全。许多年轻人进入单位后,因为缺乏及时教育引导和系统培养,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在培育专业管理型、服务型、农业型人才和新型的职业技术农民方面也很紧迫。
(四)人才激励制度不完善
一是现行的制度不够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人才保障制度等仍以传统行政部门的方式进行,使供销社系统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和信心,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时缺乏人才力量的持续供给。二是没有健全的奖励激励机制,不能真正充分发挥基层优秀人才的作用。基层人才的示范性强,能够在当地起到一定的带动或辐射作用,以先富带动后富,直至实现共同脱贫,这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基层供销社专业人才缺乏必要的激励政策来支撑健康成长。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愈加凸显的人才脱节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高水平的发展,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层出不穷,供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基层人才和新型农民经纪人的培养已经跟不上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供销社人才振兴对策
(一)强化人才兴社的理念
加强供销社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以人才强社观和习近平人才观为指导开展工作,充分认识到推进乡村振兴中供销社人才力量的重要性,把供销社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有一技之长的供销人才也是有能力和有技术的能人,这类人才对于乡村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村民群众致富增收、美丽乡村综合治理等方面上都有极大的作用。
(二)强化供销人才综合能力培训
一是要构建综合服务能力培训体系。通过明确开展综合服务能力培训的具体科室、依托机构、培训方案以及培训经费等内容,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课程、培训形式等要素,来加强供销社人才队伍综合服务能力培训规划,促进综合服务能力培训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管理。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运用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类线上培训。在培训时要注重理论与实操的融合,以达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培训实用性的目标。
(三)优化供销人才引进结构
优化供销社人才队伍引进培养结构,要供销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职能相结合。供销人才的培养方向应该是以农业生产服务为主,涉农组织经营管理和农村综合服务为辅助,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一批乡土专家。因此,供销社在人才引进工作上,也应该以此模式来进行完善。一是在引进人才时更加注重专业人才的招聘和录用,让专业性较强的高校毕业生直接被输送到基层供销社和乡村建设一线发挥作用。二是多渠道开展农业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的招聘,对于这类人才则更加看重技能和专业上的要求,重视他们的实操水平。拓宽供销社专业人才招聘渠道,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重行政轻专业的现状,完善供销社人才结构。
(四)引入共享思维,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乡村高技能、高技术、高素质人才供给比较匮乏,全职引进这些人才相对困难。要解决这个难题,要建立共享人才工作制度,这既是破解乡村人才短缺的有效路径,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一是要创建乡村人才共享机制。要更新观念,形成乡村人才共享的共识,构建人才共享工作体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共享的制度环境。二是要创新乡村人才共享模式。针对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缺乏的情况,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共享模式。打通借调式、挂职式、兼职式、咨询式等多样化人才应用模式,实现跨区域、跨单位的人才资源共享。可以建立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人才机制,进一步探索“互联网+人才服务”、“周末专家”、“假日教授”、“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式共享”、“合伙人式共享”、“候鸟式共享”等新模式,实现人才资源交流合作、人才信息共享共用。
五、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提出是国家对农民群体生活质量的重视,对农村农民问题关注的体现,更是根据农村的实际问题和状况做出的正确指导。助力乡村振兴是推动供销社高质量发展和更好的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必须树立系统思维来统筹推进落实。供销合作社需要正确面对基层供销社存在的人才流失问题、人才结构问题和人才管理问题,采用引进、培养、激励等立体措施积极加以解决,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斌,郭魁.供销合作社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探析[J].中国合作经济.2021(Z1):116-117.
[2]赵晓峰,许珍珍.农村合作社发展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机制共建: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21(05):6-11.
[3]邱雯雯.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9(09):30-31.
[4]董红,王有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困难及对策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2):105-109.
[5]蒲实,孙文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90-93.
[6]张翠玲,李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乡村科技,2018(36):1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