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贾鹏举 王芳 袁美凤
  
民族文汇·教学与实践
2022年42期
1内蒙古河套学院 2临河区人民医院 3临河区第十中学

摘 要:推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系统认知、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是完善学生正确价值观、强化民族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阐述中华体育精神核心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中华体育精神和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缺失因素,最后深入探究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与对策,以期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改革发展;教学案例应用

引言

体育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地位,中华体育精神可以有效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与自信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念精神,更是诠释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力量的重要基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创新发展意义与价值。深入挖掘高校思政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在融入过程高中的契合点,是保障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概念与内涵分析

(一)核心概念

体育精神属于一种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文化,也属于一种在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重要价值标准思维或意识心理状态,能够从体育活动中践行公平竞争、团结合作、挑战自我的重要思维品质。由于体育是不分国界的,而体育精神在不同国家中具有不同的体现与特点,中华体育精神是一种在体育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相互融合过程中的特有精神,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体育的时代性特征与民族性特征,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指导运动员真正践行相应的精神品质、发挥其中特有的文化内涵价值,为人们带来更为精彩、更具感动画面的体育盛事,使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其中的精神价值,在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实现体育独特的政治功能价值[1]。

(二)内涵分析——与女排精神为例

女排精神可谓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体现,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与艰苦奋斗是女排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女排运动员在训练与赛事中所践行的关键精神品质。女排精神以期独特的时代性和榜样性力量,时刻激励中华民族儿女不断奋勇前进,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体育健儿的砥砺前行。

(1)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所谓敬业精神指的是能够在大局观影响下,果断选择牺牲小我的代价以成就大家,其精神品质之高尚难得可贵,更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中华民族体育事业中始终发挥着其特有的熠熠光辉。每一场女排夺冠的背后,都是无数女排队员日以继夜的艰苦付出。每一个能够在赛场上赛出风格、表现出无可挑剔的动作,都是女排队员在每日付出十个小时以上的重要成果。排球训练过程难免会产生砸伤脸部、损伤手指脚踝等事故,在缺乏敬业精神的情况下,女排队员往往很难真正坚持下来,为祖国体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能够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无私奉献敬业精神,成为了中国女排的代表精神,更成为了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前进的重要精神支柱。

(2)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作用,民族精神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儿女的信仰支柱。在中华民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过程中,民族精神始终以期独特的信仰价值,鼓舞着中华民族子女在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下,始终努力向前发展。女排精神同样如此,正是因为具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每一位优秀的女排队员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赛事中始终保持敢于挑战自我的重要决心,能够在失败中不断汲取精神,失败和磨难打不垮女排队员,更击不碎女排队员的精神支柱,反而使女排队员变得更加坚毅顽强,能够在一次又一次刻苦训练中争取为祖国夺得荣耀与光荣[2]。

(3)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女排精神更代表着一种坚定信念,而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不仅仅是女排队员在一次又一次赛事中的重要法宝,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特有的自强不息精神品质。女排精神最难得可贵的一面不仅仅是为祖国增添胜利、赢得耀眼光辉,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梦想而不断拼搏奋斗,为实现梦想而竭尽全力、永不言弃。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女排队友从来没有退缩过一步,这种难得可贵的精神品质,正是女排精神艰苦奋斗拼搏精神的重要体现。她们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绝境与困难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有了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使她们能够敢于超越对手、挑战对手,在奋勇前进中为祖国体育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中华体育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缺失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与价值,而高校思政教育更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重要教育途径,对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相应的指导价值。中华体育精神能够激发机体潜能,从体育成就的创造过程中,所产生一种的凝聚力和文明力量,而将这种力量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相互结合,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内涵价值,对完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如今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看到仍旧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缺乏系统认知、顶层设计落后

由于高校学生关注体坛赛事的并不多,学生和教师普遍缺乏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系统认知,尤其在教师群体中,更难以意识到中华体育精神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促进性作用与价值,导致实际思政教育缺乏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培养,使实际思政教育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此外尽管有一部分高校能够主动将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政教育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然而实际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实质性,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政教育顶层设计过于落后的局面,使中华体育精神难以有效渗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更难以发挥其中的价值育人功能。

(二)思政教育评估机制不健全

评估思政教育效果是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得以顺利落实相应的培育任务、实现培育目标的重要基础条件,更是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支持。但是在实际思政教育过程中发现,由于大多数高校在思政教育目标上仅仅是为了完成课程教育内容的教学目标,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学评估机制往往很难充分体现出教育的多样性特征,更有可能难以发挥中华体育精神育人评估价值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加上在评估主体过于单一、评估范围始终有限的种种因素影响下,使实际思政教育和中华体育精神的相互融合始终存在局限性。

三、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及对策

(一)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框架

(1)加强系统认知

为了能够真正促进中华体育精神得以顺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尽快加强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知,了解中华体育精神对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促进价值,能够有意识地整合中华体育精神育人功能价值,在发挥资源应用价值的同时,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可靠性。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也要及时加强自觉性,能够从体育活动中深入体会中华体育精神的特有价值,在教学工作中还要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发挥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教育价值[3]。

(2)强化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保障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必要前提条件。高校应当基于三全育人理念角度,能够在思政教育中构建中华体育精神协同育人机制,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素养为前提,将个人梦想和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和中华体育精神的育人作用,能够及时有效应用中华体育精神育人资源,为思政教育工作形成系统性评估管理体系,使广大师生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中华体育精神的践行者与宣传者,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范围的进一步扩增。

(二)推进高校思政课程改革

(1)完善评估机制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还要能够尽快完善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体系,能够以客观评价为前提,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相互结合、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的有机融合过程中,全面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同时还要将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进行结合,为学生在实际思政教育评估过程中形成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结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认识,能够主动以提升综合素质和体育素养为前提,保障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2)促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工作是高校思政教育落实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目标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尽快创新发展思政教育模式,提高思政教育效果。比如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华体育精神的相关赛事视频与影像资料,在课堂教学资源应用中提高对学生的教学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思政教育教材编写工作中侧重于中华体育精神的有机结合,能够将女排精神品质与思政教育目标进行衔接,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形成相应的基础保障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要通过开展各项体育赛事活动,使学生得以真正践行中华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养成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发挥高校思政教育育人价值,使学生道德修养得到有效提升,为完善学生高尚品质发挥应有教育价值。

(三)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1)构建校园体育文化

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在思想来源还是价值体现等方面,均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价值。而通过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氛围,在建设体育场馆、完善体育设施、雕刻名人塑像、增添宣传标语以及呈现体育赛坛精彩视频画面等途径,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怀,使学生提高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同感,能够从体育文化中深刻感受到中华体育精神的恒久魅力;高校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体育赛事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赛事活动、团队竞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得以有效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在奋勇拼搏、团队合作中加深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识与理解,而在赛事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在践行中华体育精神的同时,不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最后教师还要能够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使思政教育在结合中华体育精神的过程中,能够借助一个又一个中国体坛赛事案例,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鼓舞功能,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完善、帮助学生得以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4]。

(2)发挥课程协同效应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必须要尽快加强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应用程度,使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认同感与系统认知程度,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中华体育文化真正走进思政教育教材中,促进学生在加深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知过程中,促进思政教育理论水平的进一步增长;同时还要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体育教师以及体育课的教学育人功能,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践行中华体育精神,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认识体育赛事背后的中华体育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体育精神对个人发展、民族进步所产生的积极性意义价值,使思政教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发挥相应的教学指导功能,在发挥思政课程和体育课程的协同效应过程中,保障中华体育精神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得到进一步提升[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培养学生价值观、完善学生道德素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如今的思政教育工作始终难以充分应用中华体育精神的特有内涵价值,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中华体育精神的育人功能价值,高校必须要尽快加强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教学研究工作,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形成相应的教育变革契机,促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郏孙勇,陈庆果.中华体育精神与高职体育课程思政融合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2(11):31-34.

[2]黄新红.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运动训练专业当代教育学课程为例[J].体育视野,2022(18):61-64.

[3]韩利.“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2,38(04):55-59.

[4]付飘. 中华体育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2.

[5]王定炜.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2.

课题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NGJGH202147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