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排球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邱诚
  
民族文汇·教学与实践
2022年47期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 要:排球运动作为“三大球”运动之一,足球、篮球和排球运动的普及范围广,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是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观赏性、集群性和竞争性等特征,深受大众的喜爱,校园排球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经研究表明,最近两年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校园体育项目的开展不可怠慢,以体教融合为体系发展校园排球,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校;排球;教学模式;改进创新

一、高校排球教学的现状

(一)排球育人效果不佳

推进课程建设改革,探索育人方式变革是现阶段各科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课程育人能力是新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但是现阶段高校排球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不注重对排球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忽视了排球的育人功能。教师在排球课上只关注排球技能的传授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排球运动中的排球素养、拼搏精神、排球思维等方面内容的讲解不足,导致排球育人功能发挥效果不佳。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排球运动中的教育元素,加强对学生能力、素养的教育和引领,让学生了解排球的精神和思想,了解排球运动的内涵,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排球运动的魅力,进而提高自己对排球运动的学习兴趣。

(二)排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单一

兴趣是一个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排球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排球运动产生兴趣以后学生才会自主地、积极地学习排球项目,进一步实现自身体育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排球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1]。教师在课中偶尔采用分组教学法,但是很少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课堂中普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形式,挫伤了部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排球课上学生练习排球的过程较随意,教师对学生练习环节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

(三)学生缺乏“实战”经验

现阶段普通高校的排球选修课教学一般一学期下来只学习两三个技术动作,比如排球的垫球、传球、发球等,而有的老师一学期只让学生专门学习排球垫球技术,学生在学期末只学会了排球自垫球,根本体会不到排球运动的乐趣,甚至在课程结束以后都基本不会去碰排球,这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不利于排球运动的长远发展。而且高校中很多学生在选修排球课的时候不是自愿选择的,而是在其他喜欢的项目被选完以后出于无奈才选择了这门课程,相比于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项目来说,很多高校大学生认为排球运动项目的学习很枯燥、打排球手臂会疼、又脏又累,大学生对排球运动的这种错误认知主要是由于长久以来的排球教学模式造成的,一直以来排球普修课或选修课上学生很难深入的接触与了解排球,没有体会到排球运动的魅力。

二、高校排球教学模式的改进创新路径

(一)优化排球体系的构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由于体育运动特点、运动天赋、以往体育学习经历不同,学生对排球有着不同的需求,要建立能满足大多数学生需要的排球体系。建立排球俱乐部、排球选项课、排球特长课、排球运动队等逐层提高的排球体系,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2]。在俱乐部阶段,学生可以学习排球基础知识与技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排球的兴趣;在排球选项课上,学生可以系统学习排球技巧、团队配合等;在排球特长课上,学生以实践为主,通过校内大赛和实战演练专项提升学生排球技能。从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排球运动队,接受体能、技巧、实战等多方面训练。

(二)革新排球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特点

排球体系改革要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需求入手,架起体育教学与学生能力提升之间的桥梁。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建立适用的课程方案。一是将教学目标从强身健体转变为养成锻炼习惯。二是教学内容从传授排球技巧转变为提升职业特殊身体素质。三是改变教案结构,现有教案结构是较为固定呆板的传统教育模式,可以在教学环节安排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排球游戏,以提升职业能力;进行团队训练或竞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四是改革考试方式,通过掌握学生的体能、技术、综合应变能力来量化成绩,对学生成绩不搞一刀切。通过以上4个环节的改变,让学生积极参与排球运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融入思政元素,注重人才心理特征

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合到排球教学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实现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穿整合。结合排球课程的特点,将排球“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国争光”精神融入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在讲授排球规则时,让学生了解职业规范的作用。在进行排球比赛中可以将排球的公平竞争意识融入实际教学中[3]。在传球或者接球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学生需要学科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在学生观看比赛时,通过了解女排的付出,引出排球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四)加强实践环节,强化排球实践

排球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单靠课内的实践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排球的技术练习、团队配合、实战应用等实践内容与学生要求的技术应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经验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排球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抗挫折能力也是未来人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素养。因此,需要采用多渠道为高校排球实践搭建载体。可以通过排球比赛、排球社会实践活动、校际交流等方式多渠道地提高学生排球实战经验。

三、结语

新时代我国高校校园排球的发展是时代趋势所需,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然途径。我们必须把握好校园排球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全面协调地处理好新时代排球运动普及与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关系,场地设施与学生需求之间等关系。准确把握好校园排球开展存在地问题以及影响因素,仔细排查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发展。

参考文献

[1]鲍明晓,赵轶龙,赵承磊.“十四五”我国“三大球”振兴发展战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06).

[2]陈林会,刘青.制约我国三大球项目发展的瓶颈与突破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4).

[3]舒为平,李军,王世伟,李方姝,石翔宇.改革开放40年中国女排的发展历程与时代意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0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