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写作学业质量标准的解读和思考
摘要:“学业质量标准”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一个新亮点,多年来在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也是首次出现。它分学段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和关键能力。尽管新课程基于课程整合思路,没有将写作课程内容单列,但关于写作教、学、考有很多全新内容,而且是比较明确的。这些内容散见于4个核心素养、9条总目标、6个学习任务群,尤其是体现在学业质量水平描述及评价建议和命题考试的要求中。本文着重对学业质量中的写作质量标准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新课标写作上呈现的一些新趋势和特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写作教学以及中考写作命题有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写作;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中的写作质量标准分析
新课标关于写作学业质量涉及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文学习情境,体现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义务教育阶段写作学业标准有一些特点或倾向:
(一)呈现了写作学业标准的进阶性
以写作学业标准在“跨学科”这个学习情境中的表现,在四个学段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进阶性,甚至情感、态度、品质的一种变化。
第一阶段,“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没有对呈现方式做硬性规定,主要强调兴趣。
第二阶段,“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不仅对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载体做了明晰的规定,文字也是其中一种呈现的载体,而且还要求与他人分享。
第三阶段,“记录探究的过程及结论,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根据校园、社会活动的需要,自己或与同学合作撰写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或活动总结”,这个要求显然更高也更专业,要求能写“研究报告”“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活动总结”。
第四阶段,“能有条理地列出提纲,用计划书、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发表研究成果,力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条理清晰”,不仅对呈现研究成果的写作方式做了规定,而且对写作的格式、内容和条理性都有明确的要求。
写作学业质量的进阶性不仅体现在“跨学科”这类学习情境中,在“日常生活”“文学体验”的情境中同样有体现。
(二)呈现了写作学业标准的连贯性
写作学业标准的连贯性是指某一个写作素养在每一个学段都有体现,贯穿于始终。比如在日常生活这个写作情境中,每个学段都有提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只是要求有所区别。第一学段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提到“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者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第三学段也提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第四学段则提到“能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写作的基本素养,贯穿了四个学段,具有连贯性。
(三)呈现了写作学业标准的倾向性。
这里的倾向性宽泛言之,就是写作的一些特点。
1、关注写作的意愿和兴趣
新课标学业质量对学生写作的意愿和兴趣比较关注,每个学段中都有体现,尤其低年级越是注重。比如第一学段,提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对写话有兴趣”“愿意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见闻、想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第二学段也有体现,“乐于书面表达”“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阅读感受与生活体验”。第三阶段对写作意愿的关注有所减弱,但还是有体现,比如第三阶段的“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第四学段则更多强调“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2、注重写作情境的创设
学业质量标准注重学生真实的语言应用水平,尤其是语言运用的准确、得体,以及语境意识、合语境表达的考查。我们发现,这在“文学体验”中更为明显。众所周知,读写结合向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在每一个学段都有“参加文学体验活动”,第一学段“参加文学体验活动”,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发现,愿意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见闻、想法;第二学段“参加文学体验活动,能记录活动过程,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学段“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各种各样的文学体验活动就是具体的写作情境。每个学段都有提到“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写作活动,第四学段还提到“能根据具体的情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文本样式记录经历、见闻和体验”。这应该是我国语文教育的语言学基础由传统的结构主义(静态)语言观向功能主义语言观转型的一个表现。什么是好的语言?怎么衡量语言的好坏优劣?目前应该认同的一个标准就是:符合具体语境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语言表达是受具体语境制约的,是受读者、角色、文体、语体、场合、文化、政治等因素影响的,没有脱离具体情境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一定是言语人在相关内外语境因素制约下,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遣词造句和意义传达。所以新课标的写作质量标准也越发强调情境。
3.体现实用写作的倾向。
新课标学业质量在写作类型上有越来越多的“实用类写作”,如第二阶段的便条、简短的书信;第三阶段的读书笔记、常见应用文、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活动总结、研究报告等;第四阶段的计划书、小论文等。这是一个重大而可喜的变化,是我国中小学写作改变过去应试写作,向真实写作转型的重要举措。在评价标准上要求“愿意用文字等方式记录见闻、想法”(第一阶段),“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第二阶段),“能记录探究的过程和结论,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围绕学习活动展开调查,从多方面获取活动各阶段的材料,并用多种方式有条理地继续学习活动过程,表达参与活动的感受”(第三阶段),能“能有条理地列出提纲,用计划书、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发表研究成果,力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格、条理清晰”(第四阶段),这里有对实用类写作文体写作方法的引导,也有写作格式、内容、条理的要求。新课标学业质量实用文写作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在写作教学中要引起关注。
二、写作学业质量标准对中考命题的启示
中考作文考试和命题向来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既是质量评价和选拔的标尺,又具有教学导向的功能。从新课标来看,以下一些变化值得重视:
1、写作命题要注重真实情境创设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来自个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建构和生成,人的活动和环境是相互建构的整体。真实复杂的能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的,过去那种机械、僵化的技能训练不利于高级技能的形成。新课标也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命题要求明确提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关注日常生活情境中学生的语言实践,强调学生文学情境中丰富的阅读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在跨学科学习的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感体验,抓住社会生活中创建担忧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导向。一个有效的作文命题其实就是一个有效的写作任务,包含“写什么(话题)、写给谁(读者)、为什么写(目的)、以什么角色写、以什么形式写等。基于情境的作文命题,与过去那种指令性、隐喻性、阐释性的作文命题不同,它更接近于真实有用的写作技能的考查。
2、命题材料要注重学生生活体验。
新课标提出命题材料的选取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这里提到的“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语文学科性、文化性”等告诉我们,写作命题要紧跟时代步伐,突出典型,提倡多样,但又要守住语文学科、文化传承的底线,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材料,不偏执古怪,这同样是科学有效的写作命题的基本要求。写作的任务主要在表达与交流部分体现明显,新课标提到“表达与交流类问题和任务要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记述生活经历,表达情感体验,就语言、文学、文化、生活等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在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密切关联的交际语境中,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及思维发展水平”。
3、写作命题注重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标写作学业质量中实用型新课标中提到,问题和任务是题目的主体。命题材料要能够体现问题和任务的对象、目的与要求,能够启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供背景材料和知识支架。这一点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尤为明显,跨学科的学习命题要侧重学生综合运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写作命题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之间找到结合点,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或现象,深入思考,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写作学业质量标准上已经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关注对学生写作意愿和兴趣的引导,对写作情境的创设,对实用型文体的关注,还体现了学段之间的进阶性和连贯性,无论是对我们的写作教学还是写作命题都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