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
摘 要:当前在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逐渐得到重视,充分践行高职院校新课程理念,发挥出高职院校实用课程的优势,使之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任,又要将家国情怀注入课程当中,丰富应用文写作的小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教学优势,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引言:高校思政课程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思想渗透,强化高职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应用文写作是未来学生撰写文书的重要基础课程,尤其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课堂,强化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全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确保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与思政课程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一、高职应用文写作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应用文是开展社会活动以及处理工作事宜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与其他文种不同,应用文语言相对规范,没有华丽精美的词句,应用文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文写作能力,还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真正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首先应用文写作能够有效强化个人写作技巧,它是学生进入社会后基本的求职技能,比如撰写计划书、通知报告等形式的公文,都要运用到应用文的写作技巧,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搭建科学的写作思路,准确定位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其次,实用的写作技巧不仅包括写作本身,还包括进入社会所需要的沟通技巧、组织协调技巧、信息传递技巧等等方面,应用文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营造一种良好阅读体验,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能够教会学生使用正确规范的语言,在抓住读者的内心需求的基础上,与他们搭建畅通的交流沟通平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更主要是为了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写、讲、听、做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同时通过写作思维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在工作策划、数据分析、信息传递、创造性思考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推动学生全面多元化的发展,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思政教学背景下高职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属性
首先,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具有文化属性,每一种写作文体都包含传统文化要素,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要以古鉴今,通俗易懂,比如通过学习能够追溯现代应用文风格的历史,挖掘它的“前世今生”,从而对应用文写作具有更深刻的认知。高职应用文写作不仅仅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而是重要的交流沟通载体。二、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还具有育人属性,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立足于专业教学,服务于工作实践,助力学生就业创业,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课程应立足于专业结构的大类,教学内容应与院系、从事行业、岗位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写作语言的选择既要满足专业需要,又要兼顾职场技能。通过学习应用文写作,让学生能够以语言和文字为媒介,撰写出高质量的应用文内容;学会有序规划工作,及时总结写作经验;掌握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学会信息获取与分类技巧,学会自我表达与营销。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应用文写作教学所包含的职业素质、精神与道德标准等内容,使实际写作知识与社会道德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将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设置科学的育人目标
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才质量,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五育”教育观念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贯彻教育社会的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将“五育”目标渗透到学生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从而形成综合性应用文教学,不断丰富写作课程内容。同时教师在确定教育教学目标后,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应用性写作内容与相应的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开展教学,以此实现综合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教学中不但强调知识学习,还强调素质教育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将思想价值观渗透到实际应用文写作课程之中。例如,在教授通知写作相关内容时,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写通告,还需要清楚地解释什么是通告信息以及在何种情形下使用,立体构成原理和写作方法,语言表现力怎样变化等等各类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实际生活,学会独立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和路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从简单的知识教授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应用文课程中,从注重实践训练转变为应用写作与美育相结合,注重写作的语言美以及排版编辑等方面。
(二)将应用文写作与当地文化相联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传统文化,生活在各个地方的人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对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观念目标却是一致的。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当地生活和工作,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服务当地社会发展,推动本地的经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熟悉本地的历史,掌握时政热点,并根据地方性法规、政策等规范性文件展开讲解,既让学生懂法守德,也能扎实地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同时教师不但要熟悉本地的人才需求,掌握本地经济状况与趋势,还要把所学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应用文课程中,唯有如此学校才能够制定贴合实际的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出符合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需要的高职学生。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介绍当地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等特色,让学生形成热爱故乡、爱护家乡的强烈情感,比如,教师可介绍本地劳模、地区扶贫党员干部等优秀事迹,并可以此为素材写出好的应用文,树立尊敬师长的思想观念,还有助于培育学生感恩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此外,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一定要来自现实生活,材料要贴合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也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结合实际挖掘他们关心的问题,并以此为重点对他们展开思想品德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应用文教学当中,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来促进未来的健康发展。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丰富思政元素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目的是更清晰地说明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比如在教学模式的选用上,既要兼顾基本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也要符合高职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模式的使用上主要有一般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协作教学法等等各类教学模式,运用这些教学模式开展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内容,以便激起学习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地探索学科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实际应用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最为广泛,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社会环境,教师往往会创设场景,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应用文写作。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被广泛应用,教师既要讲解基本的知识点,也要侧重于研究例子中所涉及的文体框架等深层次内容,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技能,让他们形成规范的应用文写作观念。
(四)依托校企合作基础实现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似,需要基于合作课程内容来开展产教融合的教学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必须健全校企合作程序,以推动合作教学制度的建立,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强与学校管理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以推动学校管理知识系统的建立,与学校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的课程目标相结合,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能力的有机融合。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通过聘请校企联合中的优秀员工作为学校指导老师,引领学生进入职场,感受真正的职场环境,同时企业导师在带领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工作的过程中,还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其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信仰等基本素质的形成,并由此外化成更加符合职业需求的行为活动。但是每一个产教结合的教学课题,都需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再执行,并且对有效的产教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并总结经验,以此帮助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因此,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开发合适的校企合作项目,通过协同教育机制,有效整合院校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深化学生专业技能能力与提高专业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依托合作企业来开展职场实战教育和训练,推动学生应用文专业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并且能够把课程中学到的应用文写作语言运用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如通知、说明、报告、策划书等等不同的应用文文种,反思自身所学与所用是否存在差距以及如何真正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难题等等。此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导向,教学建设也要贯彻开放式原则,并针对学校的实际状况和社会需求加以规范,要全面考虑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中他们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课堂之余,还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实践的机会来提高专业素养,比如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
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推动着高职院校课程的建设,应用文写作课程应始终秉持以德树人的观念,使专业知识与社会需要相匹配,以职业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体现出教学的实用性,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来对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加以深入探讨,通过多维的方式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拓宽途径来促进应用文写作教学完善,进而实现高职教育质量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艳冰.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反思——以求职信写作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09):49-53.
[2]徐思义,张一鸣.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性探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03):86-87+97.
[3]陈元芳.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探索[J].大学,2022(09):145-148.
[4].浅论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课程思政探究[C]/《“双减”政策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第五辑.2022:36-38.
作者简介:
孙洁,女,1983年2月,上海人,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于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汉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教师教学口语》《幼儿文学》等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