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政策”下加强学校美育教育的实践路径
摘要:“双减政策”后,作业减负,学科类培训减负,并不是要孩子在学习之余就没有了任何的压力,对学习可以放松,更不能无节制的玩耍,只是规定了一个范围,让孩子能够得到适当的放松,同时减去的是那些不必要的“负担”。要加强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国家政策对美育的大力支持,孩子多出来的自由时间,家长们对孩子的艺术培养需求又更进一步。
关键词:双减政策;美育教育
前言: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培根铸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广义上来说,美育即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渗透美学原则,使教育主体(包括所有教育参与者)在教育过程中能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并由此促使参与主体之人去追求高层次的人生情趣,从而达到具有诗意的精神境界。而美育狭义的内涵则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专指审美观和美学素养的一种教育,主要是培养受众一种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的狭义内涵归属于广义内涵之中,美育的实施的最终目标也应从狭义的目标走向广义的目标。
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 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和“营养基”,肩负着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所以艺术不再是兴趣,而是必修!美育在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它不再是一个学科上的分枝,而是和数理化同样重要的课程之一。学习艺术就是对整个人生观的培养与熏陶,当孩子走向艺术的领域中时,艺术同样也塑造了孩子,形成更高的生命境界。在未来,不会艺术将会被淘汰!
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学校美育工作的对策
1.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要注重拓展美育教学外延,在多学科教育中融合、渗透美育内容,强调美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相融合,在德育中开展以生活实践和课外实践为基础的现实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政治意识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在自然学科教育中发展自然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在人文学科教育中则利用学科优势,使学生更深入地实践人文艺术感性认知理论。
2.完善美育课程和教材体系,注重中国特色,注重艺术经典
要注重艺术经典的教育。
突出艺术经典,因为艺术经典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心灵的创造,美的秘密都包含在里面。学习艺术经典,就是和人类最伟大的心灵对话,可以引导青少年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经典,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经典。
3.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
一方面,加强学段纵向衔接,构建跨学段美育实施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资源内外统筹,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美育实施体系。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一体化建设要重视学校、家长、社会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堂主阵地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协同,拓展教学空间,挖掘内外资源,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有效合作和协同美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卫艳蕾.学校美育中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1(1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