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

旷海涛
  
基教中学版
2022年29期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县立中学 343100

摘要:人地协调是指人对自然和自然的关系所持有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地理学的核心是人与地的关系,因此,在中学基础地理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思想教育。高中地理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是把初中的基本知识和大学的专业研究联系起来的过渡时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整合优化教材、挖掘生活资源、设计区域案例以及运用问题研究四个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引言

高中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从高中地理知识的发展阶段看,正处在从基础地理知识到高等教育的过渡时期,要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整合起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培养地理思维的思想。因此,在高中时期,加强人地协调观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未来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时,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类的活动和环境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在中学时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一、整合优化教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和谐观念、丰富的人地协调观念的载体,有助于学生在教学中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地理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一种要求,同时也为教师更新人地关系观念的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高中地理课要突破课本的局限,把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充实课堂的内容。例如,在中图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水体的运动中“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中,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陆地水体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人类的活动为陆地水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教学重点中存在涉及人地协调发展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优化,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充分掌握陆地水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协调观念。

二、挖掘生活资源

在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教师要立足于实际生活,简而言之,在实际生活中存在非常多的人地矛盾,教师要帮助学生探究解决矛盾的有效策略,同时指引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对人地关系进行协调,助力地理环境质量的提升。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地理教科书中“人地协调”的内容,充分发掘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材料中进行思考,并引导他们去探索人地关系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例如,在在中图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教学中,岩石圈的变质岩、沉积岩、石灰岩以及地表的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等都是内力或者外力造成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不同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过程的视频,再结合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以及地表形态在交通、农业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直观得感受到地表形态的塑造对于人类活动的利弊,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解决措施,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对人地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深入探究协调人地关系的办法,做好解决实际生活中人地矛盾的准备。

三、设计区域案例

在地理教学中,案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常常会透过个案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探索个案背后的地理学内容,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从而达到对地理学习的目的,从而达到对地理学习的目的和目的。同时,地理课程标准还规定了在教学实践中要运用个案教学法,即通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或直接运用教材所展示的个案,或收集相关个案,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中图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我国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为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其发生的原因。

四、运用问题研究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其目标是指导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能够通过科学运用地理知识来维护和维护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人地和谐发展。基于地理的实用价值,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实际地理教学的要求。这一要求将指导教师根据地理环境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和运用,从而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运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中图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材在各个章节中都设有“问题研究”,为指导学生进入生活提供了参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常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研讨,促使学生运用所学,探索地方问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结合现实认识人地关系,建立正确的人地概念,从而推动人地和谐观的形成和发展。

五、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注重对学生进行人地和谐观念的培养[2]。然后,基于课程内容,把课堂作为载体,结合实际教学需求,采用多种策略:整合、优化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设计地域案例、问题研究等,帮助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构建人地协调观,为学生在生活中采取适宜的行为保护地理环境,推动地理环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位.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6):19-20.

[2]陶希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策略性分析[J].高考,2021(12):105-10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