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学本课堂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例

于颖珊
  
基教中学版
2022年5期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255022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问题的缘起

(一)课程改革需要转变教学模式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学习型教育体系是重要的一部分,课堂作为落实教育的关键一环,构建学习型课堂十分必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便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其学习的自主性。单纯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模式仍较难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启发提问法并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背景下,“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学本课堂有更大的优势,对于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现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下学本课堂的意义

学本课堂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学习者既指学生,也指教师,二者是“学习者”的两个方面。学本课堂不同于教师传递知识和教师控制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而是师生共学(皆为学习者的合作学习)课堂。在这个课堂模式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者,而是自我导学者。问题引领,自我导学,由“知识传递”变为“知识建构”1。在此课堂模式下,学生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身份平等,在学习活动中共同“做”,以达成学习目标。

二、“教学做合一”与学本课堂的一致性

首先,“教学做合一”思想中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而学本课堂正是由问题导学逐步成为学生自我导学的“授人以渔”模式,在此方面二者具有一致性。作为一种生成性的课堂模式,学本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同为学习主体,这一内涵与陶行知先生的人人可做同学,人人可做先生具有一致性。

其次,学本课堂以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为线索,用问题意识引领思维,“解决”过程便是做。学本课堂中的“做”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师生合作学习,还包括了课前教师的教学设计环节,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自主探究环节,“做”的形式多样,真正将学习融入生活,符合“生活即教育”。

再次,“教学做合一”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从而进行创新创造,学本课堂的终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本课堂较多使用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生生互动,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集体主义自我教育”的内涵相一致。

三、打破学生被动学习壁垒

“教学做合一”需要学生“做”,也即学生要在动脑、动心、动手中习得能力,打破既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壁垒要在课堂环节和课堂生成中着力。

(一)目标引领,自主先学

基于“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学本课堂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目标,与三维教学目标不同的是,学本课堂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索的“学习目标”,“发挥三维目标的整体功能”2。其并非简单地目标呈现,还包括本节课学习者将会进行哪几个活动或是本节课分为哪几个板块。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一册中第十课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此课目标制定为:1.通过“初探·人生价值”,能说出怎样的人生是值得的。2.通过“明晰·生命意义”,能归纳出生命意义的内涵。3.通过“创造·生命精彩”,能从行动上探索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此目标层层递进,将本课的整体建构呈现给学生。除了课初出示目标,每个课堂活动完成时,及时重现目标进行回扣,使学习目标贯穿始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形成较完整的脉络。

自主先学是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关键之处,既是预习方法指导,也是以问题导学。问题意识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学本课堂要让学生“学”和“做”,首先要培养问题意识。如《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中,自主先学时间设定为5分钟,阅读课本111-114页,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此处自主先学旨在引导学生初探生命的意义,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自主学习环节之后需要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生生互动,对学生初步的预习成果进行反馈和完善,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活动。

(二)发扬民主,激励评价

为了实现“做”的最终目的——创造,要充分打造民主的学习环境。首先学本课堂的特点之一是建立“大小同学”合作学习模式。3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形成真正平等民主的课堂。其次,有别于传统的启发提问教学法,学本课堂主张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积极展示,在个人展示、组间展示等民主的生生互动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再次,教师在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起到的是维护秩序的作用,师生如何互动也影响着课堂的民主氛围,因此教师作为“大同学”要注意课堂语言。

发扬民主需要做学生的支持者,平等对待学优生和后进生,实行激励评价。首先,可以锻炼学生生生评价和组间评价的能力,将课堂权力充分的交给学生。经实践,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时都会给予鼓励和肯定,并且对其他同学的不足会委婉地提出、补充说出自己的建议,效果较为理想。其次,在民主的课堂中,对后进生要多激励。经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激励评价效果显著。A同学是一名体育特招生,品质不错,但文化课基础较差,且调皮好动常扰乱课堂秩序,在课堂中谈及自己的梦想时说道想成为一名大学体育教师。此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相信他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但前提是先走好脚下的路,打好文化基础,并送给A同学一只笔芯,请他好好书写自己的人生。A同学在此后的课堂上态度明显转变,哪怕调皮之态稍有复发,稍加提醒便能够及时回归课堂学习状态。

(三)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做”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小组合作是生成性课堂的助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课堂要用“学生练习机会之多寡判断教育之优劣,能使学生有充分讨论、参与之机会”。首先,小组成员需要进行分工,如此才能使团队合作的效率提升,避免任务重复和时间浪费。在组内自主协商以及教师课前指导下,小组成员自行划分基本任务,形成约定好的合作原则及模式。如B小组的“公约” 为:1号主持,2号记录,3号噪音控制员,4号时间调控员。经实践,此模式下的合作效率大大提高,且调动了后进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商讨。在商讨中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产生合作的智慧。在讨论后的交流与分享环节中,生生互动,学生总结,都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这些都是“教学做合一”思想下学本课堂的重点环节和优势环节。

四、基于“做”的教学活动创设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不但主张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的“做”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还体现在课前的教学设计环节。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这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学情。

(一)情境创设符合学情

生活即教育,在学本课堂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要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中导入问题。理论知识的习得需要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搭桥铺路,如此才能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首先,课堂导入需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如在《友谊的澄清》一课中可以使用故事导入。由于现在的学生猎奇心理较重,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容易被错误行为误导,因此道法课较多的是正向引导,较少用负面事例启迪。而本课所要澄清的正是友谊中存在的误区,难免会有负面事例出现。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一关键点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情境创设时以寻宝的形式展现,将课堂学习场景代入为寻宝之旅,与学生们一起去探寻传说中的宝藏。学生们所要做的便是完成闯关任务,进而收获宝藏。寻宝路上难免有岔路口,这时便可将负面事例呈现,引导学生们在面临“岔路”时坚持原则,走向正途。

其次,课堂各个活动的进行都需进行情境创设。如在辨析友谊是否需要原则这一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岔路”,出示相应情境和选项。情境必须依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来创设,如:“岔路一”的情境为“你的朋友最近迷上了游戏,经常不做作业,早上想抄你的作业”,选项有二,一是“怕伤害友谊,默认”,二是“拒绝(说出如何拒绝)”。

(二)问题“搭桥”,注重引导

此处所说的问题“搭桥”不仅指问题意识,还指各个课堂活动中的教师设问。经实践,仅以教师的思维进行教学活动创设的设计教学法存在很大弊端,因为学生的认知达不到成人水平,对措辞的理解能力较低,较长或较理论化的设问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如《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中的思维碰撞环节,有一处设问的原本措辞为“用简练的语言写下你小学时发生的一件重要事件”,经试课,学生很难进行交流与分享。课后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经调整,将设问的措辞变为“用简练的语言写下你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效果明显好转。因此,教师用问题“搭桥”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有效路径。

(三)“学”“用”结合

“教学做合一也就是知行合一。”4“教学做”最终要落脚到“用”,要想检测学生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需要制定相应的活动来进行评价和检测。如检验学生能否在友谊中坚持原则时,创设小剧场,让学生根据出示的情景分角色扮演,进行模拟和对话。另外,可从学生的日常行动上检测。如学完《行己有耻》一课后,在某次课堂练习中,教师随堂批阅时发现Z同学把写好的正确答案又划掉了,经询问得知,该生偷偷查阅了课本才回忆起那题考查的知识,又想到刚学完行己有耻,便想做个诚实的人,不做作弊等违反公平的事,宁愿舍弃“偷看”来的分数。“学”“用”结合,当所学的知识真正得以运用,才算达到了知行合一。

(四)用好“小老师”制度

学本课堂中倡导的“小老师”制度与陶行知从“教学做合一”思想中派生出的“小先生制”5异曲同工。先掌握知识的学生为还未掌握知识的学生解答疑惑,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了“小老师”自身的成长。如课堂中学生遇到困惑时先请其他学生主动做小老师为其解答,又如一对一的结对帮扶,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学本课堂有助于教会学生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课堂中,师生共学,合作探究,民主放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引导学习,将课堂由教学的场所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场所。

参考文献:

[1]韩立福.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J].教育研究,2015,(10):105-110.

[2] 陈美兰.中学政治学科教学论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3] 韩立福.何为学本课堂[J].人民教育:理论建构,2014,(16):5-6.

[4] 周逸仙.“教学做合一”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陶行知生活教育方法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学科教育:学科教育理论研究,2001,(5):14-18.

[5] 侯怀银,李艳莉.“教学做合一”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百年教学法回顾,2013,33(8):16-22.

作者简介:于颖珊(1994—),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教师,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法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