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紧跟时代变革,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是上好道德与法制课、树立初中生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初中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传统模式的缺点
初中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本内容、标划重点、布置背诵、课后作业等机械式教学模式。在上述的传统模式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很少、交互性很低,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缺点可以从师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填鸭式教学和的大量的背诵压力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还会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不重视甚至产生厌恶感。初中生们接受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只是流于背诵表面的文字,而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不能真正地真正地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化于心,培养出具有道德情感和法制观念的中国青少年。
其次,对于教师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降低了授课难度,但是却拉低了教学质量,将丰富多彩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局限在一方小小的课本,缺少多媒体互动教学和课外知识社会经验的分享与传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拉低了素质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革实例
在推进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教师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下面引用网络热门授课视频“湖南云课堂”的初一名师课第一课中学时代的中学序曲为例。
名师在充分了解教材和课程标准大纲的前提下,广泛地采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并且教师将课前导入控制在标准的5分钟之内。充分导入课程后,教师引用中学生入学的实际例子引起同学们对中学生活的向往和讨论,随后在学生好奇心增强和学习兴趣高涨的时候引入教学目标,然后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其中穿插中学生体验分享等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话题讨论环节
首先,教师的课前导入别出心裁,通过播放描述中学生青少年面貌为题材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状态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得整个课堂从一开始就不显得呆板教条,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正式进入课程,教师播放幻灯片向学生们进行课题题解、介绍课程学习目标。
随后,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中学生生活案例引发初中生的讨论热情,感同身受的学生们在此情况下能够积极参与讨论、畅所欲言。教师对课堂管理的收放自如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在学生们讨论过后,教师对学生们的感受进行了总结和肯定,紧接着进一步引出课程内容,分析中学学习生活的特点以及小学和初中学习生活的不同之处,带领同学们自主发现初中生活“新”在何处,这样互动性极强的课堂教学完全摒弃了传统课堂模式的呆板教条,表现出教师和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一改师生眼中“道法课是小副科”的消极观念。
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对初中新生活进行展望和期待,谈论“梦想”和实现的方法。教师在讲述课本的同时激励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积极前行,不仅介绍了初中各科学习的新特点,还提升了学生对初中课程学习的信心,振奋人心,让学生准备迎接中学生活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环节有利于初一新生在新的生活和学期中提前适应新环境、提升集体归属感、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达到了道德与法制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目的。
最后,教师在结尾环节再次点题,回归课程知识,列下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大纲思进行最后一次串讲,来提醒学生回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几道简单的课堂小测题目唤醒学生们对该节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教师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固。
三、课堂案例对教学改革探索的启示
第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时,教师备课过程中广泛地吸取互联网中其他教师共享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广泛的汲取各家之长,有利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课程的优质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进行和开展。在平等的环境下,教学氛围相对融洽和谐,这样的教学环境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更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经验交流的伙伴,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引路人。
第三,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合理规划课堂。当下仍有许多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道德与法律课程,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学校和教师的不重视。在人们眼中,思想道德教育不如知识和金钱来得实在,然而对于人民教师来说,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抓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育时代新人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在这样的使命号召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当钻研新课程标准,充分了解教学大纲和课程目的,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规划好课堂的每一分钟,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挥出对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法制观念的最好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处于新课程标准改的背景之下,想要新课标、新课改的最大效果落实在这一门学科课程上,需要全体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的充分重视和积极探索。在思想重视的前提下,做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教研,多学习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改革方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
作者简介:曾令年(1968—)男,汉族,江西省上高县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