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量三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复习课中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具有诊断和调节作用。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指标,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项目组成员经过实践,在总结南宁市兴宁区课堂教学改革十年成效的基础上,探索出《兴宁区课堂教学改革“三量三有效”指标框架》,在此基础上,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项目组成员经过反复研究与实践,研发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适合南宁市兴宁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复习课的“三量三有效”评价指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一突出问题。
关键词:“三量三有效”;教学评价;道德与法治;复习课
为提升南宁市兴宁区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从2010年开始,兴宁区在全城区范围内整体推进以“教的文化”“学的文化”“评的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课堂”教学改革。《区域性推进大中小联动:南宁市兴宁区“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十年实践》的教育改革研究成果获得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颁发的“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基于兴宁区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三量三有效’教学范式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是基于兴宁区“文化课堂”改革新的理论框架,是对“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内涵的进一步延伸与深化。课题在2019年12月通过了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的立项。
“三量三有效”的内涵可分为“三量”和“三有效”两大方面。
“三量”指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是从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学”的质量,探索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三有效”指的是设计有效、方法有效、组织有效,是从课堂上教师教学的角度研究“教”的效果,探索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一、“三量三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实践必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习近平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能否有效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关系到我国培养人才的质量。而城区不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教师“满堂灌”,没有下放主动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二是教师没有注重思维的培养,要么只讲不练,要么训练量不足。三是课堂没有把握信息量的度,过多或过少。四是没有教学设计,用PPT代替教学设计,或从网上下载教学设计直接应用,不符合学生实际,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五是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指导,死记硬背,花费大量时间,且容易遗忘;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答题方法指导,学生答题不规范,导致优秀率低下。
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缺乏一套有效的课堂评价指标。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具有诊断作用,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诊断,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教学成效优缺点。教学评价具有调节作用,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学的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行为,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1]。因此,要解决城区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突出问题,就需要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指标,引导课堂教学实践。
二、“三量三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复习课中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在总结兴宁区课堂教学改革十年成效的基础上,项目组核心成员探索总结出了“三量三有效”的概念界定及指标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兴宁区课堂教学改革“三量三有效”指标框架》,从“三量三有效的内容”“一级指标观测要点”“二级指标观测要点”等方面对“三量三有效”指标框架进行了阐述。为“评价指标”在各学科的教学课堂改革实践,构建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项目组成员经过反复研究与实践,研发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适合南宁市兴宁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复习课的“三量三有效”评价指标,进一步确定各指标的分值,以及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具体指标内容和量化标准,用于指导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具体评价指标内容如下:
三、“三量三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教学设计案例
一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2]。建构南宁市兴宁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复习课“三量三有效”评价指标后,首先指导教师用于教学设计。为了改变传统繁杂的文本教案模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项目组成员研发了直观的、有条理性的、可操作性的南宁市兴宁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三量三有效”教学设计模板。这一模板把“三量三有效”目标融进教学设计中,促使教师在备课时有意识的把这“三量三有效”目标以及实施策略考虑进去,进行总体设计,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出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以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面前身边》复习课为例,呈现“三量三有效”评价指标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在“思维流量”中侧重训练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2种思维方式,达到合格等级;在“思维能量”中通过辨析题训练学生的分析、评价2种“高阶思维”方式,达到优秀等级。
教师在“信息含量”中确定3个关键知识点(法治的重要性、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设计训练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3种学科素养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学科语言,层次清楚、逻辑清晰、表达准确的能力等4种关键能力,达到优秀等级。在“信息容量”中通过学生汇报讲解思维导图、教师补讲等方式多次强化关键知识点,利用同伴互助背诵、同伴互改订正、全班背诵等人力资源及希沃白板、PPT、思维导图等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扩张,综合达到合格等级。
教师在“训练量”中设计背记3个重点知识及完成4道判断题、3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的训练,课堂训练和练习总时长达到10分钟以上。本课为复习课,题型设置为3种,非主观题中题量为7道。教师能熟练运用肢体语言、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等方式及时检测训练效果,从课堂实际效果中来看,90%以上的学生能落实本课的关键知识点、能力点或思维点,综合达到优秀等级。
基于前面“三量”的教学设计,教师预设能实现“三有效”即目标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方法有效(背记方法、答题方法指导)、组织有效(参与度达到100%)。教师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来确定是否达成了预设的“三有效”目标。
四、成效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三量三有效”教学评价指标首先在南宁市兴宁区第二初级中学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复习课中实践和应用。一年多来,该校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改进完善各评价指标;开展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设计;开展常态化基于“三量三有效”教学评价的听评课活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更多注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注重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训练时间和训练量多了,表达的机会也多了,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明显提高,真正解决了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学成绩进步明显。在城区各中学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兴宁区第二初级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连续三个学期均排在城区第一名。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指标教师把握不准,个别指标界定还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指标,加强评价指标应用的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理解并准确使用各指标,通过培训、比赛、优秀课例展示等方式在整个城区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推广。同时,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三量三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在新授课中的应用研究,提高新授课教学效率,整体提高城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99%E5%AD%A6%E8%AF%84%E4%BB%B7/7811330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e868840100qned.html
作者简介:
韦孟华,男,壮族,广西上林县人, 南宁市邕武路学校特级教师。
韦帅,女,瑶族,广西平果人,韦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南宁市兴园路初级中学教师。
本论文是“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基于兴宁区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三量三有效’教学范式构建与实施的研究》(项目编号:31 )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