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

范永斌
  
电脑校园
2022年5期
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社会的蒸蒸日上发展,推动现代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作为IP行业的一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社会实际需求相对较大,但由于每年应届毕业生数量十分庞大,所以就业竞争压力日渐增长,导致应届毕业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不仅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还可以促进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十分有利于学生彻底摆脱就业困境以及对就业机会进行更好把握,从而大幅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探讨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策略

引言:

最近几年,社会经济如火如荼发展,各行各业领域也发展的十分迅猛,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各大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这给应届毕业生未来就业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在高校毕业人数连年递增情况下,全国毕业生规模逐渐加大,再加上部分留学归来的毕业生以及往届毕业生,使得社会就业竞争愈演愈烈,有时一个工作岗位会吸引上百位应聘者。信息化进程日渐加快,虽然社会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际需求量相对较大,但毕业生人数过多,促使就业竞争压力随之增大,而且现阶段高校专业招生数量以及长远发展深受毕业生就业率直接影响。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现如今,电子信息技术蒸蒸日上发展,我国也获取显著进步。其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游戏开发、计算机语言等。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具有一定必然性,其是对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进行衡量的核心指标,也是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重点,同时还可以充分体现出国家综合实力,中国现阶段正在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可以推动信息技术可持续长远发展。另外,在目前信息化社会当中,全球化经济发展不仅能够带动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发展,还可以为其提供可靠平台,从而让电子信息技术持续发展与更新。电子信息工程这门学科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和各学科领域存在密切联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电子信息技术的身影,影响并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生活。21世纪,是一个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进入以因特网、微电子技术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社会。广泛应用高科技促使社会生产力日新月异发展。在医学、科学,和国防等各个领域当中,现代电子技术皆起到巨大作用。信息技术是近现代科技革命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其正在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在新一轮社会竞争中,信息技术是重要手段,对于我国而言,信息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正视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科技差异,不断加大独立自主创新力度,高度重视产业应用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竞争力的大幅提升[1]。

二、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探索大学生就业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应届毕业生自身社会核心就业竞争力实际上就是在就业市场上。学生所具备的价值,不会轻易被其他毕业生所替代和模仿的独特竞争能力,同时也是能够打败所有竞争对手找到充分发挥出自身才能、促进自身职业价值实现、人与心仪工作岗位相互匹配的核心能力,应届毕业生自身核心就业竞争力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必须具备良好且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即远大理想抱负、正确政治方向以及健康思想情操等。第二,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即科学水平、知识结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第三,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即自觉探索,独立思考以及勇于创新等综合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需要具备上述素质,该门新兴专业属于理工科,所学内容不仅复杂,而且具有较强逻辑性,所以该专业教师应培养学生准备逻辑思维。再加上学习该专业经常需要学生动手实操,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具备良好动手能力,社会上的企业更加看重这些素质。近几年,我国新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企业不断兴起,促使社会对于高质量和高技能的高新技术人才实际需求量与日俱增,从而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提供相应就业岗位。但是,这些年来以社会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为依托培养出诸多电子信息人才,让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竞争逐步加大,导致多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无法进入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岗位,福利待遇也没有达到预期设想。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对企业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留在学校继续深造,以期获取更加高的就业资历[2]。

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主要来源于教育,为全面培养出与社会实际需求相适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优质人才,应以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等诸多因素作为主要切入点,以人才培养目标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为根据,为学生搭建出一个良好的实践创新平台。充分激发起学生自身创新意识,有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彭元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双创课程体系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1):57-60.

[2]王金龙,高淑萍,刘建锋.电子信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统计与管理,2021,36(10):124-128.

[3]丁雷.产教融合对电子类专业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的探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04):214-216.

[4]毕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8):68-69.

[5]谈英侠.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与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研究[J].知识文库,2019(20):224-225.

作者简介:

范永斌,男,汉族,籍贯:甘肃武威 生于:1981-12,工作单位:甘肃财贸职业学院,单位省市:甘肃省兰州市,单位邮编:730000,职称: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