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壮族刺绣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罗彬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2020年20期

摘要:当代社会,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逐渐提高,在社会主义美好氛围下,人们对传统文化有着较浓厚的情感,但由于之前没有很好的举措来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日益流失。国家对当代此种情况提出 “非遗进校园”,让沉睡的非遗文化“活”起来 ,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各学校响应国家“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号召,一些像刺绣、茶道、中国篆刻、印染等传统艺术走进了学生生活,进入了校园。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承中具有民族历史沉积下来优良的、带着前人智慧结晶的民间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进行学习传承。正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副壮锦》被选入了小学课本,这个故事被世人所知,壮锦也出现在人们眼前。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刺绣饰品课堂教学,将刺绣与语文知识相结合,手与脑的相互配合,能有效地将课本知识与审美体验相结合,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从了解中国刺绣的发展和现状、领略刺绣之美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小组活动写有关作文三个方面入手,对刺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传统艺术;壮族刺绣文化;语文课堂;教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0-035

一、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有了更为全新的教育观点和理念,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因此,它对老师们的要求更加严苛,在备课的过程中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都需要切实体会学生的意愿和想法,有效将一些特色文化融入课堂,通过此来促进语文课堂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这样的结合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们的需求,切合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也会提高了课堂效率。学校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很大的责任与义务。在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学校是主要阵地。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老师不仅需要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将壮族刺绣文化引入中小学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传统艺术之美,将这些美通过文字与语言叙述出来,讲出来,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将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刺绣的兴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新课标教育的要求,也使壮族刺绣文化资源在语文课堂中得以运用。

二、了解中国刺绣的发展和现状。

信息化时代下,多媒体的使用在课堂上已经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语文课堂上,在对传统文化艺术(非遗文化)的讲述中,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视频教学课件,展示一些刺绣 的图片,让学生通过一些图片认识壮族刺绣,再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刺绣以及壮族刺绣文化的发展历史,有序地引入对壮绣的认识。让学生在全国各地的名绣种类中认识壮族刺绣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壮族刺绣的有关故事,让学生来自己进行总结,自己讲讲壮族刺绣故事,也可以运用情景剧来让学生自己去演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自己对壮族刺绣有关知识、故事的收集也让学生对壮族刺绣有了更深的认识,这要比老师单单讲解要更给予学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力量,让学生通过自行学习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传统文化,也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语言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三、领略刺绣之美,弘扬传统文化。

相较于那些日常所常见的乐器、绘画、书法等艺术体裁,刺绣对于中小学生而言, 是一种新鲜的、不常见的艺术形式。中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较深的兴趣,他们好奇心较重,对新鲜事物有着非常强的探索欲望,那么壮族刺绣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上课的欲望与积极性,这时,在课堂上展示一些漂亮的壮族刺绣绣品,让学生来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评价这些好看的工艺品,给一些表达表述较为优美、顺畅的学生送予刺绣工艺品当作奖励,促进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此中,不仅要让学生们去看,去说,也要去做,指导学生动手尝试刺绣,老师简单讲一些针法较为简单的壮绣绣法如平针绣、布贴绣、剪纸绣、绒绣等等。请当地的壮族刺绣人进入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传授展示壮族刺绣作品和传教学生壮族刺绣的针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能享受动手的快乐,在这样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可以给学生带来更深的印象,让学生深刻体会刺绣之美,进而从心底地对传统文化艺术感受到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弘扬传统文化。

四、小组合作刺绣,对刺绣文化进行有关写作练习。

新课程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那么基于此以及刺绣本身还是具有一定难度,操作较难,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和壮族刺绣学习相结合起来,使壮族刺绣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糅合,让学生在认识、感悟刺绣之美的同时,也学习到与之相关的传统知识,在动手的过程中,领略刺绣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在“一针一线”的刺绣过程中,使壮族刺绣深入学生内心,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分享自己对于刺绣的新的理解,既使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得以提升,开拓学生思维,也得到了审美上的体验, 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实践出真理”,那么学生们在进行实际操作中会得到什么样的道理呢?会从刺绣过程中体会到前人在刺绣时的什么样的情感呢?壮族刺绣的学习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等等诸如此些问题,那教师需要去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刺绣过程中,感受每一针一线,完成对壮族刺绣或者是延伸到非遗文化的有关作文撰写,通过语文文字来书写传统文化艺术所带给孩子们自身的力量,在传承和发扬壮族刺绣的过程中,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学习、传承两不误,实现双赢。

五、总结

壮族刺绣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是跟随国家政策,想出的一种新型的、探索出来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积极响应了国家所提出的“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学生在对壮族刺绣的学习中,感受汲取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力量,教师在学生学习壮族刺绣中将语文渗入到学习中,引导学生去使用优美词汇语句,拓展学生思维去描述壮族刺绣文化,深刻理解其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祝国海.水城县苗族刺绣进校园的研究[J].中外交流,2018,(40):197.

[2]高云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及活态传承模式探析——以纸烙画为例[J].甘肃教育,2019,(8):83.

[3]龙敏.传承民族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从陆坪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所想到的[J].大观周刊,2011,(17):11-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