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汉代对马的重视:以武帝时期为例
摘要:马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商周时期成为六畜之首,还是在军事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地位,都在古代历史中留下重要的印记。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北征南拓,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基础,而伴随武帝一生的马,不仅是战争武器,还协助武帝开拓丝绸之路,开发邮驿,提高武帝威严;武帝也通过西征大宛,开办养马业,改良马种来提升马的质量,相辅相成,共同缔造伟大的王朝盛世。
关键词:匈奴;仪仗;邮驿;汗血马;养马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0-396
一、武帝时期对优良马的需求。
马,在中国古代军事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战争利器。不管是骑兵,还是车兵,都在古代战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早在汉代,就有“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济远近之难。”[ⅵ][P1059]更加还有“车骑者,天下武备也”这样的说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先驱王夫之也认为“汉唐之所以能张者,皆唯畜牧之盛也。”[ⅶ]
在秦朝的严刑峻法之下,天下民不聊生,高祖刘邦虽然建功立业,但是农业经济遭到巨大损坏的汉王朝,仍然岌岌可危,社会上,一时间有天下“人相食,死者过半”的境况,生产生活军事所需的马匹更是少得可怜,“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益”。[ⅷ][P1051]依靠文景无为而治的休养,在经济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军事上,依然是岌岌可危。直到武帝时,凭借他的雄才大略,选武将,练骑兵,抗击匈奴,真正的收回了边疆土地,开拓了版图,将汉王朝带入了巅峰。那么,马在泱泱大国“汉王朝”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汉王朝缔造者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又是如何借助它的力量走上当时的巅峰呢?
(一)北击匈奴需精良骑兵。
秦汉交替之际,秦与楚军、汉军彼此之间展开战争,为夺取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展开厮杀,这也给了盘踞北方的匈奴南侵的机会,匈奴在冒顿单于带领之下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ⅸ],建立强大的游牧国家。冒顿号称有骑兵三十万,于公元前201年(汉六年)第一次发兵攻打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一路烧杀劫掠,威胁初立的刘姓王朝的统治。高祖刘邦闻讯,亲率三十万大军北向迎敌,却被匈奴困于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后百般无奈,用陈平计献贿才得以脱险[ⅹ],从此开始了数十年的屈辱和亲之路。文景时期虽有小规模反击,但奈何匈奴骑兵人数众多且作战迅速,偌大的中原王朝,并未得到甜头。至汉武帝时,匈奴入侵更甚!
“元光七年春,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秋,匈奴盗边。”“元朔二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元朔三年春,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三年夏,匈奴入代,杀太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四年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杀略数千人。”“秋,匈奴入代,杀都尉。”“元狩元年,匈奴入上谷,杀数百人。”“元狩二年夏,匈奴入雁门,杀略数百人。”“秋,匈奴入右北平、定襄,杀略千余人”“元鼎五年,西羌众十万人反,与匈奴通使,攻故安,围。匈奴入五原,杀太守。”[][P142-147]纵观历史,从元光年间到元朔、元狩、元鼎年间,匈奴皆是骚扰不断,边民不说水深火热,也是毫无安定可言,随时有性命财产危险。
为抗击匈奴,拒绝和亲,给北方边境居民提供安定生存之所,武帝派大军数次远征匈奴,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战争的残酷性永远无法摆脱,劳民伤财,马匹军需损失惨重,最甚的一次,有令“私负从马达十四万匹”,而“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P2165]”。声势浩大,但结果呢?“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后,十四年而卒,竟不复击匈奴者,以汉马少,而方南诛两越,东伐朝鲜,击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当时出关的战马,一共有十四万匹,回来时只有三万了,损失极重。从这之后,中间十四年,汉武帝再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原因是没有战马,战马少。司马迁察觉到了这一点要领“对游牧民族作战,战马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记载,元狩四年,“卫青比岁十馀万众击胡……军马死者有十馀万匹。”[][P1059,1064]《汉书昭帝纪》应劭注曰:“武帝数伐匈奴,再击大宛,马死略尽。”《汉书武帝纪》云:“元狩五年,……天下马少,平牡马匹二十万。”为了不断满足战争对马匹的需要,还有注引如淳语曰:“贵平牡马贾,欲使人竞畜马。”《汉书食货志》谓,汉“自(卫)青围单于后十四岁而卒...以汉马少...故久不伐胡。”这些记载都指出了卫青与匈奴的十数次交锋,汉的损失也很大。尤其是战马的减少,使汉朝无力再与匈奴争锋,汉武帝若想保持战略优势,战马间题一定得解决。马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为何骑兵作战如此勇猛,能扭转战争形势?盖因为骑兵作战可以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速度完成迂回穿插,与正面大军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敌人实行毁灭性打击。霍去病卫青两次河西会战,所部兵马放弃辎重物资,骑兵轻装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稳的机会迅速发动与其决战。一举将其歼灭,斩断匈奴一臂。就地取食的做法,就是对匈奴后方进行抢掠,以补充军需物资,虽然缺失了仁义道德,但若是任由匈奴烧杀劫掠,后果更加不堪设想,这一举措不但解决了自身的补给问题,而且最大程度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打击了匈奴大后方,使匈奴的经济遭到极大摧毁,无力再继续战争,从而使中央王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确立了汉匈之间的绝对优势。
除此之外,北击匈奴以及后面提到的西征大宛,除了政治需要之外,开辟丝绸之路也遇到了障碍,丝路开通后,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常受游牧民族侵扰,也需要鼎盛的军事做后盾。同时,马匹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运输工具,是撑起丝绸之路的重要脊梁。
(二)大一统与维护封建等级需要骏马。
自始皇统一宇内,称皇帝,制定帝王威严和特权之后,皇家的等级和高贵越来越受重视。车马仪仗作为皇帝巡视天下,使天下臣服的重要工具,自然深受重视。汉自武帝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加凸显等级思想的地位和必要性,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专制政权,雄心勃勃的汉武帝,自然是极其重视。但汉初之时,高祖出行尚配不起颜色统一的御马,将相大臣只能乘坐牛车。自对马重视之后,情况已是大不相同。《后汉书舆服志》载:天子“所御驾六,余皆驾四,后从为副车[]”。言明汉朝时候帝王出行的规格,《三辅黄图》载天子出行车驾仪队,“谓之卤簿,有大驾、法驾、小驾”,最大规模的被称为大驾,有“属车八十一乘,法驾半之,备千乘万骑”。可见车马仪仗对马的需求有多大,尤其是仪仗所需的都是骏马,毛色体型一等的马。同时,为宣扬帝威,威吓反对逆贼与边境政权,武帝常车马“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馀里,威震匈奴”。[6] [P164]最为普通的时候,武帝出猎时,也有“从数马万匹”。[8] [P1058]
(三)传递信息对速度耐力的要求。
随着西汉版图的扩大,至武帝时达到顶峰,且武帝时全国人口七千多万,距离远,需求量大,传递消息靠奔走相告已经不能解决当时的需要。师古[]曰:“传者,若今之驿,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又单置马,谓之驿骑。”就是说按当时的需求,马车送信已经太慢了,单骑送信更快一些。但有时候边关危急,或者需要传递加急信件且路程遥远的时候,一匹、两匹战马不仅会变慢,而且容易损伤马匹。故此,汉在地方设邮亭以传信。“律四马高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乘传,一马二马为轺传。急者乘一乘传。”而后攻打大宛,“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P3319]这些说的就是设置邮亭之后,信差有了休息补充水和食物的地方,不用携带太多食物加重驿马负担,并且不停跟换战马不仅可以使马得到休息,还可以保证送信速度。就连一向不养马的南方也设邮亭。如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南夷始置邮亭”。[xvii][P825]陈梦家先生在著述中说:“邮为传递文书的专门机构,它往往与亭、传、置并为大道上有关交通的设置。且往往重叠相互通用。”[xviii]邮驿既传递着军事情报,又保证了政令畅通,为武帝时的政令统一和夺取军事成功创造了条件。如《汉书西域传下》:“事有便宜,因骑置以闻”讲的就是这样做的好处。
汉代对邮驿传递的速度以及期限都有严格的规定,官家邮驿与民间寄信都有很大的区别。对于紧急文书,《汉官仪》记载:“奉玺书使者乘弛传,其骑驿也,三骑行,昼夜千里为程。”“常置骤马长安诸郊”,[xix][P2543]并且日夜接待宾客。《史记酷吏列传》载:王温舒为河内太守,“具私马五十,为驿自河内至长安”,马及马质的改良对邮驿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邮驿也是马匹重大需求部门之一。
不管是北伐匈奴,还是宣扬帝王威严的仪仗队,又或者是邮驿的发展进步,都是武帝时期的一大特色,但这些都离不开一个特殊的印记——马。另外,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包括农业生产,也离不开马这一重要资源,而农业是封建社会立国之本。这里要特别提出的一个方面是,封建社会时期,西方、北方少数民族在畜牧业上,是一直领先于中原地区的,不重视畜牧、马政,是很难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的。
二、武帝时改善马种的方式。
(一)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征大宛夺取优良马种。
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游牧并不发达,因而中原马匹多用于驮拉,身材短小,不善奔跑,战争之时遭遇蒙古马[xx]毫无优势,屡屡吃骑兵的亏,而且优良马匹多用于战争,而战马又多阉割,致使优良马种渐渐绝代,那么如何解决呢?《史记乐书》说:“大宛有天马种,踢石汗血,号一日千里。”又有《西域图记》说:“相传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马置山下与集,所生之驹,皆为汗血,因号为天马子。”就是说西方大宛国有汗血马,比之蒙古马还要善于奔跑高贵,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被留截,然无一日不想着返回长安,更是时刻打探着消息,了解着风土民情,汉最初知乌孙马好,张骞出使西域时,帮助乌孙解决内部忧患,西域人十分喜欢他,而后张骞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这次“马匹”外交,不仅宣扬了国威,也让大汉与西域国家,有了相互的了解。而后,“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xxi][P2597]
“初,天子发书《易》,曰‘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就是说汉武帝得到张骞带来的乌孙马后,已然是赞不绝口,竟赐名天马,表爱马之心。接着,张骞后面的话更是让武帝激动神往。那就是还有比大宛马更好的马。“宛别邑七十馀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张骞始为武帝言之,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善马。”[xxii][P3335]听闻大宛马好的武帝即刻派遣使者往大宛而去,不料,竟吃了闭门羹,这也是汉征大宛夺马的源头。“宛国饶汉物,相与谋曰:‘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有败,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汉使数百人为辈来,常乏食,死者过半,是安能致大军乎?且贰师马,宛宝马也。’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中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大宛人知道战马是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对贰师城的良种马是严格控制的,不同意流入汉,且当时,西域诸国距匈奴近,离大汉远,畏匈奴而不畏汉使,才会有此作为。
武帝因此而大怒,于是征天下之力夺汗血马。但李广利外戚出身,凭借后宫得权,用兵自不如卫青霍去病叔侄,孤军深入,长途奔袭,又不懂得交好沿途小国,以致屡吃败绩。武帝吸取教训,改变原来的作战方式,将后勤补给作为战略重点,牛十万头,驴、骆驼各有上万头。车队可以从长安排到敦煌,几乎动用了全国的力量。在这种威压之下,“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於黄门,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汉武帝还下令征发“酒泉驴、臭驼负食出玉门关”[xxiii]为随时征调,汉朝政府就“籍吏民马,补车骑马”。[6]最终,大宛在动用工匠,挖井断水的汉军包围之下,群起杀宛王,献出天马。“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汉武帝十分高兴,为大宛马建造豪华厩舍,举行盛大礼仪,“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并且作歌一首:“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乘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xxiv][P174]除了西征大宛一次性得到大批马匹之外,为了保证优良品种的不断引入,又与大宛订立盟约,“后岁余,……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xxv][P3336]《史记大宛传》云:“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自至“汗血之马,充于黄门[xxvi]。”[P3336]至此,武帝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优良战马了。
汉武帝为了获得战马,不惜动用全国的力量,即使民不聊生,可见他对战马的重视。通过这次劳民伤财的远征,“汉军击破大宛后,西域震惊,大小国皆使子弟从李广利入汉贡献,因以为质,汉朝丝绸之路畅通,使者往往立功,往来不绝。”也间接的促成了丝路的最终开拓完成。
(二)征收“为养马税”,正式设定养殖官职,引进优良马种。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反之,夺取汗血马不如自己养马,养良马。为了能使养马顺利进行,养马的资金费用可谓是一个重中之重,在高帝四年(前203年)八月,开始征收“算赋”。[xxvii]“为治库兵车马之用”。[xxviii]淳注引《汉仪注》曰:“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武帝尤其重视这一点,又口加三钱,“以补车骑马”,这就是所谓的马口钱。
与此同时,武帝还设置和健全了养马的管理机构,命仆专管养马事务,下设仆承,以及下属马厩的令、巫或长、垂进行马匹的养殖管理。据《汉旧仪》:太仆所掌管的“天子六厩”:未央、承华、、骑马、路和大厩,每厩“马皆力匹”。其它散见于史籍的厩名有翠华、大格、果卫、扼梁、大宛、胡河、金厩、家马等都是有确切记载的养马场,且颇具规模,是武帝后期巩固汉匈作战优势的重要保障。“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三十万头。”[xxix]规模颇为庞大。
据载,武帝时,皇帝养马,郡县也养马,在郡县还设马丞负责马政。一时有武帝“厩马有四十万匹”[xxx],官方养马仍不能满足,武帝开始动用民间的力量。武帝实行“复马令”,当时“兵戈数动,民多买复”,又不愿意为吏,“于是除千夫,五大夫为吏,不欲者出马”。[8] [P1064]有“府移使者口所诏书,毋得屠杀牛马。”[xxxi]又有《盐铁论刑德篇》云:“今盗马者死,盗牛者加”,“天子为击胡故,盛养马,马之往来长安者数万匹,卒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8] [P1061]有记载民间“众庶街巷有马,吁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8] [P1041]《盐铁论未通》记述:“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一时间,天下无人再晓汉初将相乘牛车之景象。
为了鼓励民间养马,给提供马匹的农户有待,《史记汲黯传》记载有,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浑邪王[xxxii]众来降,汉发车三万乘,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后来就不断出现官贷民牧的方式来解决官马不足的问题。《汉书食货志》云:“武帝以新秦中千里无亭激”“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令民得畜牧边县,官假马母,三岁而归,及息什一[xxxiii]。”[P1046]李奇注曰:“边民官马,今令民能畜官母马者,满三岁而归之,十母马还官一驹,此为息什一也。”说的都是农户养马之后,赋税也减少,还能由政府投资来自己发家致富。并且还颁布了更多的鼓励措施,有“车骑马乏,县官钱少,买马难得,乃著令,令封君以下至三百石吏以上差出牡马天下亭,亭有畜字马,岁课息。”[8] [P1070]“□张掖、酒泉、敦煌,乘(应为案字)家所占畜请马”[xxxiv]。还有一记载曰:“元延二年(前11年)十月乙酉,居延令尚、垂忠,移过所县道河津关:谴亭长王丰,以诏书贾买马酒泉、敦煌、张掖郡中。”这些都是武帝时期鼓励民间养马的确切记载。
除了使用专项资金和设置养马官外,还划拨了许多专门养马的水草丰盛之地专门养马,如:“龙门、揭石北多马、牛、羊”,[xxxv][P2717]西北河西走廊,“自武威以西,……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河东的“上郡、北地、安定三郡,上广人稀,饶谷多畜”。[xxxvi][P1469]“宣曲任氏之先,……力田畜……富者数世。”[29][P2730]“迁出龙门,耕牧河山之阳”,[xxxvii][P2747]汉武帝时,“卜式,……以田畜为事”。[xxxviii][P2282]“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29] [P2718]一时间,全国适合养马的地方,都成了马的乐园,天下马渐充盈,养马业迅速发展,为汉王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为培育优良品种,汉时也用家马与野马杂交来提高幼马的质量,这与当下的许多畜牧生鲜养殖方法类似,自然社会演变过程中,家畜皆是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而得,但在繁衍过程中,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渐渐的削弱,长期限制活动范围,优良品种阉割投入军事与生产,造成品种渐渐劣化,而野生的同类动物野性十足,性烈,强健,在野外繁衍下来的皆是最优良的一部分,家畜与野生品种杂交,得到部分优良遗传基因,效果是显著的。汉武帝时有明确记载的家野杂交就出现两次,元狩二年时,“马生余吾水(余吾水:河名。流经今蒙古乌兰巴托市。)”[P152]意为在余吾水岸与野马杂交而生品质略高的幼马。元鼎四年,“马生渥洼水中[xxxix]”[P159],产下的幼马献于汉武帝后深受爱幸,并作《天马之歌》[xl]:“太一贡兮天马卜,洁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距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xli][P865]居延汉简中也有野马的记载:“口野马一匹出珍北侯长。”[8]关于野马以及杂交的叙述,当时犬戎的贡品中,有“古疆”的野马,生有红鬃,身上长有条纹,与斑马相近。《穆天子传》说:“野马走五百里。”极言野马的耐力和速度,均是一等。司马相如《子虚赋》也有:“轶野马[xlii]”这样的记载。
1981年陕西茂陵出土了鎏金铜马,是最为有力的实证。虽然还带有着中国原有马种的一些特点,但更多却是大宛马的形质,四肢变得修长且劲健,直头,头小颈细,腰背大而宽平,双目炯炯有神,反映了大宛马对中国原有马种改良的初步成果。
专项养马经费,改良马种,设置马官,总结起来就是“养好马”和“好好养马”两句,武帝为了自己雄心勃勃的大一统目标,可谓是下了苦心,也受益良多。
(三)以马陪葬彰显马的地位。
早在秦始皇兵马俑中,就有陶制战马,马车陪葬,可见这些完成大一统的千古帝王,皆是将军队,战争武器当做一生的依靠和得力助手,武帝马上得来的安宁,骑兵打赢的匈奴,对马的信赖和重视,更不一般。茂陵是武帝陵墓,而且是汉朝最大墓葬。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已经开始兴建茂陵,工程耗时长达53年之久。现如今,陵墓被不断发掘,随葬品一一出土,其中的两个墓葬坑让人尤为惊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武站介绍说,这两个陪葬坑的发掘是汉武帝茂陵400余个陪葬坑中不寻常的两个,其形制一个由斜坡通道与坑体组成,另一个则是由斜坡通道、坑体与洞室三部分组成的,各自出土了40具马骨。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年早逝之后,武帝将其安葬在自己的陵墓旁,以示自己对其的宠爱,骠骑将军何许人也,带精锐轻骑便敢直入匈奴腹地,横扫匈奴,奠定大汉版图的英雄,而这些马能和霍去病一样常伴君王左右,是何等的荣耀。可见“天马”在汉武帝这一生征伐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汉武大帝所属的时代是一个开疆拓土,秣马厉兵的伟大时期。通过前期的积累,武帝北击匈奴,开拓南方,发展邮驿,开发丝绸之路,这些无不是他的伟大功绩,在提到汉武帝之时总会一一浮现。回望这些功绩,都深深的烙上了马的印记,马在汉武帝的一生之中表现出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也通过征伐大宛获取汗血马,设置马官、改良马种来培养优良品种。战马离不开汉武帝而出名,汉武帝的伟大一生也离不开马的相助。
后世有评论,武帝好大喜功,败坏了文景之治留下的大好前景,连年战争,造成民不聊生,国库空虚。但不可否认,武帝时正是秣马厉兵,开拓疆土的大好时候,浩荡的骑兵,勇猛的将军,马上开拓的疆土,奠定了中原王朝未来上千年的巨大版图。两开丝路,远交外邻,托起了大汉王朝的地位,开拓视野,互通有无,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的繁荣,武帝时期对马的重视,其效果巨大,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vi]前句引自《后汉书马援传》.[南朝宋]范晔.后句引自《汉书食货志》上,卷二十四[M].[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版,1962.
[vii]引自《需梦》载《船山遗书》[M].王夫之.湖南岳麓书社.1982.
[viii]引自《史记平准书》,卷十三[M].[汉]司马迁撰,王利器主编,李庆善注.三秦出版社.1988.11.
[ix]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弑父即位,大力整顿发展政治、经济、军事,使匈奴部落渐渐强大起来,在冒顿的野心与能力带动下,渐渐灭了北方最强大的东胡和大月氏,而后征服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国,向北向南继续进攻,重新占领了河套以南地区,统一了大草原,匈奴也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x]白登之围中,陈平看到冒顿对新王后十分宠爱,朝昔不离,心生计策。于是派使者见王后,向她献上许多金银珠宝,并取出一幅美女图说是要献给单于,王后听后想到进献美女后会影响单于对自己的宠爱,坚决退回,汉使便说,如果王后能劝单于退兵,就不会献上美女。王后见单于后,说汉军有几十万援军即将赶到,并且说刘邦有天神庇护,单于无奈撤军,刘邦得救。
[xi]以上均引自《汉书武帝纪》卷六[M].[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版,1962.相似记载见于《汉书匈奴传》卷九十四上,P3247—3248.
[xii]引自《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卷五十五[M].[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版,1962.
[xiii]引自《汉书食货志》卷二十四下[M].[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版,1962.
[xiv] 《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七《王禮考十二》载:乘舆、金根、安车、立车,是为德车。五时车,安、立亦皆如也...所御驾六马,余皆驾四。皇太子、皇子、公、列侯,皆乘之。
[xv]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字师古,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是研究《汉书》的专家。
[xvi]引自《汉书西域传》卷九十六上[M].[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版,1962.
[xvii]引自《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M].[汉]司马迁撰,王利器主编,齐庆昌注,三秦出版社,1988.11.
[xviii]引《汉简缀述》[M].陈梦家,中华书局版,1980年.
[xix]引自《史记汲郑列传》[M].[汉]司马迁撰,王利器主编,欧阳楠注,三秦出版社,1988.11.
[xx]蒙古马原产于蒙古高原,处于半野生状态,体型矮小,其貌不扬,他们头大颈短,体魄健强,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够抵御严寒。经过调训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慌,勇猛无比,历来是良好的军马。
[xxi]引自《史记大宛列传》[M].[汉]司马迁撰,王利器主编,蔡泽华注,三秦出版社,1988.11.
[xxii]引自《汉书西域传》上[M].卷九十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版,1962.
[xxiii]引自《汉书人宛传》[M].[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版,1962.
[xxiv]引自《史记大宛列传》[M].另《汉书武帝纪》也有记载,P174.
[xxv]引自《汉书西域传》上[M].[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版,1962.
[xxvi]引自《汉书西域传》,黄门,有官名和官署名的含义,此处指汉时所设立的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之,故后称宦官为黄门。
[xxvii]汉代每年八月进行人口调查,称为“案比”即于此时征收算赋,因此称为“八月算人”。算赋是汉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大农经管,为治库、兵器、车马之用,仍是军赋性质。
[xxviii]引自《汉书高帝纪》卷一[M].[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版,1962.
[xxix]引自《汉官六种汉旧仪二卷补遣二卷》[M].孙星衍著,中华书局版,1990.
[xxx]引自《通典职官诸卿上》[M].太仆卿注
[xxxi]引自劳干《居延汉简考释》[J].(一一六)一七○三号简
[xxxii]浑邪是汉代匈奴中的一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破陇西,俘虏浑邪王子及其相国、都尉。单于欲杀浑邪王,浑邪王和休屠王等率众长途跋涉而来降汉,共四万余人,号十万,封给浑邪王万户,是为漯阴侯。
[xxxiii]引自《史记 平准书》[M].[汉]司马迁撰,王利器主编,李庆善注,三秦出版社,1988.11.
[xxxiv]引自劳干《居延汉简考释》[J].(一一六)一七○三,《居延汉简》,20世纪时,在我国西北居延等地区发现的大量汉代简牍,即“居延汉简”。对于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界誉其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
[xxxv]引自《史记货殖列传》[M].[汉]司马迁撰,王利器主编,田久川注,三秦出版社,1988.11.
[xxxvi]引自《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M].[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版,1962.
[xxxvii]引自《史记太史公白序》[M].[汉]司马迁撰,王利器主编,田久川注,三秦出版社,1988.11.
[xxxviii]引自《汉书公孙宏卜式儿宽传》卷五十八[M].[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版,1962.
[xxxix]前句引自《汉书武帝纪》[M].颜师古注曰:在朔方北也。余吾水,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土拉河。公元前97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军出朔方、五原、雁门进击匈奴,匈奴军10万余人在余吾水南岸迎击汉军,交战10余日,汉军被击败,主动撤退。后句同引自《汉书武帝纪》.渥洼水,地名,汉武帝时,敦煌的渥洼水出了一匹奇特的马,品种优良,盛称“天赐之马”此详述可见(渥洼水天马史事综理——《敦煌研究》)1990年3月。《汉书》载“数于渥洼水旁,见群马有奇者,与凡马异,来饮此水”。
[xl] 《天马之歌》又称“太一之歌”,太一为北极大星,太一马即天马。
[xli]引自《史记乐书》[M].[汉]司马迁撰,王利器主编,龚吉安注,三秦出版社,1988.11.
[xlii]轶,(通迭),侵突。野马,尔解释畜注:“如马而小,出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