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索
摘要: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了学科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基于此,本文对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发展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已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加工、内化并产生新的理论观点。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一、联系生活实际,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能够激发学生探讨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之前,了解当前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然后找到其与小学数学知识之间的一些关联,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数学知识点里面,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探讨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就像是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一样,使一些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和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自主思考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对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节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将班级所有学生的身高做一个统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数据作为这一节课的切入点,让学生找出班级身高相同最多的数值,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众数这一数学概念,并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时对于众数有非常深刻的印象,然后引导学生对众数这一知识在一些生活中的运用。比如,让学生利用众数来分析一件商品的价格,学生在调查这件商品在不同商场的价格,数据汇总以后通过众数来反映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时,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巧用数学活动,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教师来说,应该积极探索游戏化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角,教师也可以大胆尝试将多元化的游戏融入其中。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分水果游戏,“六一”儿童节到了,教师要举行联欢会,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些气球,请小组长将气球充满气,将本组的气球每人分5个。学生分完后发现,15个蓝色气球,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给3个人;16个黄色气球,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3个人,多了1个;18个黑色气球,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3个人,多了3个。为什么有时没有多余,有时多1,有时多3呢?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现象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创新思维,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数学内容来总结数学知识的本质,这个引导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游戏活动中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观察这一数学现象时会对相关数学问题有一个生活化的认识,在参与思考中体会数学问题的乐趣所在,在探究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有意注意到发现问题,在他们心灵上初步有了“余数”的痕迹。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创新对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利用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调查好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生活事物和生活情境,然后根据这些生活情境作为小学数学课堂的情境导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着更多的学习兴趣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并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教学《余数》一课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首先准备好一些苹果作为上课时的教具,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取出8个苹果放在水果篮里面,使每个水果篮的苹果一样多,可以怎么放?当学生独立思考对于苹果的放法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一个水果篮放4个苹果,8÷4=2(篮);2.一个水果篮放2个苹果,8÷4=2(篮);3.一个水果篮放8个,8÷8=1(篮);4.每个水果篮放3个苹果,8÷3=2(篮),还剩2个苹果;5.一个水果篮放5个苹果,8÷5=1(篮),还剩3个苹果;6.一个水果篮放6个苹果,8÷6=1(篮),还剩2个苹果;7.一个水果篮放7个苹果,8÷7=1(篮)还剩1个苹果。然后就可以启迪学生对这些算式进行观察和探究,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中三种放水果的方式可以刚好把苹果平均分完,其他的则不可以平均放完。学生通过探讨没有平均分完的这几种类型来体会“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从而加深对于这个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参与到分水果的情境中,创新了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这样生活化的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点与自己的兴趣之间的联系,改变对于小学数学知识晦涩难懂的主观看法,从而有了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愿意学”是学生能够最终理解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问题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主动探究”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应当善于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局限于标准化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尽可能发散出去,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例如,小学数学中非常经典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立相关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在数学模型中去思考,而不是通过非常空洞的方式来思考,比如,构建这类问题的情境再现,通过将相遇和追及过程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达,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列方程”“列算式”等多种形式来解答这类数学问题,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方式,让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培养。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开放性的课堂,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怀疑,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与创新思维得到锻炼与提升,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还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克梅. 小学数学教学中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 新课程导学,2020,(21):67-68.
[2]高丽彬.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 学周刊,2020,(25):85-86.
[3]沈桂泉.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 当代家庭教育,2020,(2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