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胡娟美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2021年41期

摘要: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非遗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既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在当代如何传承创新、发扬光大更具有时代意义。非遗技艺一旦失传,不仅会造成文化脉络的消失,也会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损失。年轻匠人如何在技艺传承的接力中发挥保护和传承能量、如何结合时代的新特点开展创新和发展,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非遗"进校园,作为一项重点文化传播项目,将极大地提高广大青少年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认知,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广泛地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非遗项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传统文化保护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学校要将"非遗"知识带进校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而且对于传承和抢救"非遗"、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探索"非遗"进校园的实现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非遗教育课程对走进校园的重要意义与教育价值

非遗文化课程走进校园,能有效的拓展学校文化教育的知识广度和教育深度,是当今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不断改变广大学生德育、技能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方式。学校非遗工艺课程的成功开设,不仅使枯燥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和灵活生动,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感受非遗工艺项目绝佳的制作技艺,将大大激发青少年伟大神圣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促发德育、美育教学内容的深度发展。

二、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目前缺乏与"非遗"相关的学科,培养传承和保护"非遗"所需要的社会人才十分困难,"非遗"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传承从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满足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仍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和继承。随着文化生态现状的改变,许多技艺因为没有传授的平台而濒临消失,有些祖传技能陷入无人可传的境地。而学校作为知识技能口传心授的载体,并没有发挥其自身优势,传统技能与学术理论教学结合的不紧密,学生对于文化内涵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刻等等因素,都制约了非遗文化的传承。

三、非遗文化出现的问题

1.缺乏部门合作和社会支撑

非遗要走进校园、向文化纵深领域发展,还需要与各地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甚至是社会各界建立深入沟通合作的渠道和机制。只有通过学校系统性文化、技能教育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对弘扬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深厚的热爱情节。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就业、产业发展的促进,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支撑的双重结合,才能保障和扩大非遗产业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2.缺乏宣传推广和理论指导

虽然各地不断深化具有地方特色非遗文化宣传活动,但是非遗进校园尚且在起步阶段,没有充分形成常态化的推广平台和模式,理论课题研究上,仍主要集中于个别专业类院校,而在中小学教育或综合类大专院校中尚未形成良好的教研活动和实践,许多实际教学仍然缺乏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和理论指导,基础性教学理论课题研究和教育应用性教学理论课题研究均仍然有待不断加强。

3.非遗文化进校园成为形式标签,而缺乏适合度分析。

学校在非遗特色文化项目进校园中,对于非遗文化项目与在校学生的实际适合度一直没有准确衡量。有些学校甚至只是作为一项标签性教学活动,在实施教育阶段,选择让小学生绘制中国青铜器上的纹饰和金文汉字书写技法,但这些青铜器铭文图案及雕刻金文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难正确认识、理解。因此如何在不同阶段,确定合适的非遗文化教学内容,如何制定长远且有实际教育意义的课程,还有待研究。

四、传承非遗文化对策

1、课程设置有特色有吸引力

在校园推广非遗教学项目,应首先建立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非遗教学课程教案。在课程设置上可从以下几方面衡量:首先应对非遗文化历史尤其是当地特色非遗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和思考,尽可能地选择本土特色文化,提升使命感;二是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对培养学生的人格成长及其发展过程具有长远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三是要选择一些适合持续性开展教学的文化品类,全方位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传承创新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能够有效锻炼其集中力和注意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整体感观能力的相互协调性培养,更有益于带动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技能。

2、寻找"非遗"与课程的结合点

拓展教学新空间,鼓励将"非遗"知识与课程通融对接,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方式将"非遗"知识融合到各类课程教学中。譬如将越窑青瓷、泥金彩漆、骨木镶嵌、金银彩锈等宁波海丝文化、十里红妆文化研究融入营销、传播等课程;将形意拳、太极拳等竞技体育纳入体育教学中;将中药热敷、正骨术、五妙水仙膏等技艺纳入中医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内容与课程教材相互融合渗透,让学生既能深入掌握课程又能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3、充分结合校外文化活动和实践基地研学丰富教学成果

非遗进校园,不仅要借助于校园内师生的力量,也要充分与校外文化活动相结合,创新非遗文化学习的载体,比如组织基地研学、摄影采风、作品设计与创作、设立校内外兴趣活动社团等形式,让青少年认识到非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五、结语

"非遗"保护传承作为一项复杂、长期的工程,需各方协同合作,投入力量关注和参与。非遗文化进校园,对提升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增强校园精神文化层次、创新传统文化传承途径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广大学校应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长远发展相结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及其衍生品,使地方特色"非遗"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在传承利用"非遗"文化的同时培养有传统文化素养和良好道德情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银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浅析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非遗进校园”[J].大舞台,2011(12).

[2]陈浩。区域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以福建非遗文化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

[3]丁华。公务员之家:非遗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2019-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